李广汉翻看一九七六年出版的︽宝鸡文艺︾
“劳动,固然使人疲乏,但它却是智慧的宝库,使人增长才干。它带来精神上的欢乐远远胜过体力上的疲乏,进而把疲乏冲得无影无踪……”这段长篇小说《征途》里的文字,我市著名作家、编剧李广汉当年抄在日记本上,几乎成了他青春岁月的座右铭,至今提起来他仍记忆犹新——
这部由作家郭先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以1968年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为背景,以到黑龙江北大荒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金训华烈士的感人事迹为原型,突出描写了钟卫华、梅英姿等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农村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经历,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1974年1月,从渭滨中学毕业的李广汉和一些高中同学从市区乘坐卡车,满怀激情地奔赴地处秦岭腹地的凤县黄牛铺插队。临行前,他的老师陈国玫给每个知青组赠送了一本《征途》以示鼓励。他也将自己写了一本子的诗歌集送给老师作为留念。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文艺书籍很稀罕,作为知青小组长,他当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幸运地成为《征途》的第一位读者。农闲时间,他就读《征途》和那些搜罗来的书籍,读完了不说,还写下了大量的青春日记,其中不乏景物描写、劳动场面、红色信念,这也启发了一位作家最初的创作引擎。一边是风花少年,一边是学习楷模,1976年李广汉根据知青生活写下的小歌剧《新苗》发表在当年的《宝鸡文艺》上,后还代表宝鸡参加了全省文艺会演,目睹了自己的处女作被搬上舞台,这对一个年轻人的鼓舞不言而喻!如今已是中国作协会员、市作协主席的李广汉,很感怀那段岁月,也感念那部小说。当年,《征途》让他爱不释手,更让大家爱不释手,贫乏的日子里,这本书你翻他阅传了个遍,最后成了没底没面的旧书卷,以致销声匿迹。
无独有偶,我市著名文化策划人、当年的回乡青年郭鉴明也有属于他的火红青春。1973年,郭鉴明高中毕业返回岐山青化凤家庄村成了团支部书记,管村里的广播和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别小看这个村图书室,它竟藏着3000多册书籍。在3年时间里,郭鉴明经常组织团员青年利用晚上搞读书会、赛诗会、唱歌会,团支部的活动风生水起。1974年国庆期间,是农村种麦最忙的时候,就这郭鉴明也没忘了组织活动,那次读书会一次来了20余人,大家围绕《金光大道》《烈火金刚》《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红色小说,交流读书体会,畅谈人生理想,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吸引来了徐岳、李凤杰、罗冠生等5位县文化馆的文化干部驻队,成就了全县“外学小靳庄、内学凤家庄”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