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饮食越来越丰富。段达明摄 饮食业摊点一角 民以食为天。吃得越来越好、餐馆越来越多,最能体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最能见证祖国的富强和时代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69年,是祖国由弱变强、不断腾飞的巨变图!
新中国成立69年,是人民群众从食不果腹到吃得饱、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幸福指数的累积!
而这些,直接体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宝鸡百废待兴,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更是头等大事。在农村下力气恢复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城市想方设法发展餐饮业,市区建立了四家餐饮店,分别是“统一楼”“鸿宾楼”“宴春院”“普海春”,能做一些简单的南北菜。大众消费主要有“面店子”“脚户行”,以吃面、喝茶为主。大小全部加起来,全市也只有72家餐馆,从业人员218人。1956年,宝鸡饮食服务公司成立,并于当年建设了第一食堂,随后于1958年建设了第二食堂,来往宝鸡的客商有了吃饭的地方;偶尔,市民也咬着牙去饭馆解解馋。
三年自然灾害,成为上世纪60年代的时代标记。粮食、蔬菜极度匮乏,老百姓日用不足,城市餐馆无菜可做、无饭可卖。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和农业向好,宝鸡城乡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一家叫“三好食堂”的饭店,出现在市民的生活中,这家店里的馄饨在当时非常有名;随后20多年里,“三好食堂”成为市民“下馆子”的好去处。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市县饮食服务公司在县区和大一些的集镇也陆续办起了食堂,市区出现了“实验食堂”“南方菜馆”,但由于整体生产力水平低下,市民上餐馆还是以解馋为主。到1978年,全市的餐饮店只有119个,从业人员1931人。
改革开放以后,我市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饮食由吃饱向注重口味转变。1980年,市区清姜商场龙福大酒店、宝鸡味美思餐馆等5家集体、全民企业率先试水,拉开了我市餐饮业大发展的序幕。同时,市场上个体餐饮开始起步,小面馆、面皮摊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增多。这时候,老百姓的饮食也以面食为主。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老百姓收入的不断增加,市民的饮食不再满足于面食。在这种形势下,怡和酒店、万全宾馆等高档宾馆应运而生,同时“向阳餐饮”成立、“照壁背后”对外营业,每逢国庆节等节假日,这里客流如潮。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市经济社会得到迅猛发展,令氏家外家异军突起,阿曼首尔街烧烤、肯德基等外国连锁餐饮纷纷入驻我市,形成了南北中外大汇聚的饮食格局。而2010年以后,市民的饮食更加丰富多样,并向健康、环保方向发展,同时随着“看中国,来宝鸡”的叫响,宝鸡菜和小吃越来越受到各方游客的喜爱。每到国庆节等节假日,许多大中型饭馆门庭若市,常常需要提前预订,反映出饮食市场的兴旺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据市工商局工作人员介绍,至2018年9月21日,我市餐饮企业和店铺共计22823家,数量是1950年的3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