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政法专刊-1
第06版:西秦视点
第07版:水润宝鸡
第08版:金融之窗
第09版:特稿
第10版:广而告之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社会•法制
标题导航
|
精神文明之花在美丽乡村绽放
加强隐患排查确保问题整改
我市形成四级电子商务扶贫体系
莫让金钱玷污了神圣职业
宝鸡新能源汽车产业大有可为
产量产值均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我市全力向丝路汽车名城迈进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莫让金钱玷污了神圣职业
——开展舆论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系列评论之三
本报评论员
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假记者、假媒体、假网站却屡禁不止,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既破坏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生态,也败坏了记者的良好形象和声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在舆论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中,对新闻记者队伍来一次全方位、立体式打假,揪出“李鬼”,打掉“内鬼”,正本清源,激浊扬清,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曾几何时,人们称赞记者是“铁肩担道义,妙笔著华章”,比喻记者是“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之所以尊崇记者这个神圣的职业,是因为记者伸张正义,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然而,随着假记者、假新闻的持续祸害,让真记者、好记者屡屡蒙羞,记者这一神圣职业饱受诟病,人们甚至用“防火防盗防记者”发泄不满。然而,真的永远假不了,假的永远真不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名誉主席、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曾说:“记者职业很神圣,是绝对不可玷污的。对任何玷污记者形象的人和行为,一直秉持‘零容忍’的态度。”为此,我们也要本着“零容忍”的态度,通过新闻打假铲除害群之马,通过职业教育重塑记者形象,通过制度建设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
首先,新闻打假刻不容缓,让假记者、假媒体、假网站无处遁形。假记者、假媒体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到处坑蒙拐骗、敲诈勒索,让上当受骗者深受其害。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新闻主管部门应主动向社会公布辖内合法的新闻机构,各级新闻单位应主动向社会公布合法记者的名单和记者证编号,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被采访单位和个人识别真假记者的意识和能力,让假记者、假媒体无机可乘、无缝可钻。
其次,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时刻警醒记者莫让金钱玷污了神圣职业。相信大部分记者从业之初都立志要做一名好记者。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然而,从业时间长了,受各种不良风气影响,难免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群众观念淡薄等现象,个别人见钱眼开搞有偿新闻,有的腐化堕落搞虚假新闻,有的丢弃原则写关系稿、人情稿。凡此种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格格不入。为此,各级新闻单位要按照“三项学习教育”要求,在记者队伍中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号召记者向范长江、穆青、郭超人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筑牢思想底线,恪守职业准则,做有理想、有道德、有信仰、有追求的新闻工作者。
再次,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对记者行为做了明确规定,一些单位的个别记者之所以出现违规行为,是因为这些新闻单位不按《准则》管人管事,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不完善,记者出了事也是听之任之。因此,新闻单位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同时,严格按制度办事,并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对违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要给予批评教育和处分,严重者调离新闻单位,对违法者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绝不能姑息迁就。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