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与贫困赛跑
——眉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魏薇

  金秋时节,眉县金渠镇田家寨村猕猴桃园里的“毛蛋蛋”充分沐浴着阳光,做最后的“甜蜜冲刺”。远处,白墙灰瓦新砖房,月季紫薇吐芳华,好一派田园风光!
  十几年前的田家寨村,老百姓穷得“直不起腰”,姑娘纷纷外嫁,壮劳力为生计也都外出务工。如今,世界猕猴桃大会观赏样板田园选这里,新华社、央视等国家级媒体聚焦产业化进程选这里,全村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4800元增加到了19200元。
  田家寨村的巨变是眉县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眉县减贫脱贫战役,是举全县之力实施的发展之大突破、改革之大突围、人心之大塑造,让人从中看出了跳出扶贫抓扶贫的大决心。
  “高手”拉“泥手”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土地生金,农民才会甘心长留于此,辛勤耕耘奔小康。十几年来,眉县不遗余力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猕猴桃产业已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很高声誉,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也成为贫困群众脱贫的基础和希望。
  齐镇村贫困户郑高纪家尽管有3亩多猕猴桃,但每亩收入仅5000多元,除去成本和给母亲看病等花销,一年下来等于“白干”。去年,村上第一书记王宗让手把手教他疏花、疏果、授粉……2017年郑高纪的猕猴桃园迎来大丰收,总收入达到4万多元。
  党员帮、能人带、合作社托管,眉县推行猕猴桃产业“托管带”模式,使贫困户发展产业劲头十足。该县对贫困户现有猕猴桃园每亩给予338元农资补贴,对新栽植及高接换头猕猴桃园每亩补贴1100元;每户安排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作务指导,培训贫困群众1.78万人次,农忙时节干部结户帮扶,猕猴桃由专业合作社定点收购,确保贫困群众实现增产增收。
  电子商务助推贫困户增收。齐镇官亭村的李晓江参加多场电子商务专业培训课,打开了眼界,从而甩掉了穷帽。(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他不但将自己果园里的猕猴桃全部在网上卖出,还买下不少乡邻的猕猴桃发往北上广深等地。电商企业不仅为有能力从事电子商务的贫困户提供培训,给从事种植的贫困户提供农资服务,还保底收购贫困户的猕猴桃。县上还组织本地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合作,开展灵活多样的促销活动,使眉县猕猴桃在上市期成为水果销售中的“爆款”,把贫困户深深融入了网销大潮。
  产业的持续壮大,解决了“小、散、弱”问题,让猕猴桃成为眉县贫困户脱贫的“金钥匙”。
  低效VS高效发现一抹田园牧歌的曙光
  跳出扶贫看扶贫,最大的扶贫是发展,最强的动力在变革。
  眉县以推进25个贫困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带动、实体兴村、股份合作”等“8+”模式,原来“没资本、连自己都运转不起来”的村集体,采取资源整合、股份合作招引客商、物业租赁等方式,盘活了资产、做活了项目,助力贫困户走出低效怪圈,实现了向高效产业的迈进。
  你能想到,在眉县种灵芝的是贫困户吗?在首善街道下辖的任白庄村的灵芝种植基地里,数十名贫困户熟练地修垄、翻菌棒、洒水、杀菌,红黄相间的灵芝,看上去像艺术品一样可爱。该村村委会主任李有刚介绍,为了让贫困户“多条腿走路”,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今年3月,村上的合作社与西安一家药材公司合作,建立了灵芝种植扶贫基地。
  贫困户可以流转土地,也可以免费学习灵芝种植技术。对有劳动力、无产业、有自主发展药用菌产业意愿的贫困户,基地让他们通过代种菌棚等方式增加收入。基地已与22户贫困户签订认领种植合同。半年来,贫困户人均仅劳务收入就有5000余元。投资人达亚洲说:“以后我们还要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建设药用灵芝深加工生产线,带动更多贫困户参与到灵芝种植中来。”
  原来村集体要靠到组上借钱方能运转的首善街道北兴村,借助平阳湖开发,发起了“水财”。村集体成立平阳湖旅游开发公司,吸纳贫困户入股,购进大型观光机动游船13艘、小型游船30艘,搞起水上观光旅游,仅2017年春节试运营20天,村集体收入就达15万元。算上在公益岗位和在附近公司打工的收入,贫困户脱贫指日可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汤峪镇闫家堡村地处太白山旅游开发区,村集体成立了庵岭古城乡村旅游开发公司,建起标准客房17间、停车场一处、山货市场一座,贫困户不仅拥有股份,还有劳务收入。
  槐芽镇东柿林村扶贫专业合作社对300亩荒滩地进行整理开发,种起优质水稻,吸纳26户贫困户入股,去年合作社收益达到30多万元。
  “乡村振兴”战略要实施,靠的就是各村依据资源优势,释放生产效能,使农业从低效走向高效。眉县的广大农村,在变革中进取,在进取中跨越,靠的是村集体引领,先进的生产力跟进,把贫困户带入高效产业,用大格局来破解困局。
  “红”与“黑”成就自尊自信的人
  眉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眉坞大地,以勤为本、以勤补短、以勤突破的精神,已渗透进全县人民的骨髓里,做“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眉县人”,成为大家的共识。
  农民致贫,事出有因。对所有想脱贫的人来讲,外力帮扶不可少,但是只有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取得长久的效果。眉县注重对贫困户“扶志扶智扶德”,通过各种媒体、文艺小分队的演出,对群众进行“我脱贫,我光荣”的宣传。组建“眉县新时代群众讲习所”,实施“眉县广播村村响工程”,深入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开展民主法治、传统美德、家风家训等教育活动,润物无声,成风化人,在当地形成了“孝顺好父母、教育好孩子、种出好桃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六好新风。各村在公示栏,每季度发布一次脱贫攻坚、移风易俗工作“红黑榜”,对发展好的贫困户在“红榜”公示,对不思进取的贫困户在“黑榜”曝光。通过这些措施,激发了贫困群众“愿脱贫、敢脱贫、能脱贫、会脱贫”的内生动力,涌现出了自强自立开刀削面馆的唐根柱、身残志坚通过修鞋补贴家用的王卫卫、借助互联网摘掉穷帽的屈喜花、养兔奔上致富路的崔海兰等很多奋斗典型。
  在眉县,产业支撑释放了干部活力,全县上下一起奔小康的底气十足。我们有理由相信,眉县贫困户不仅能有效脱贫,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