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四次搬家见证生活变迁
◎王世虎
  改革开放40年来,说起与老百姓关系最紧密、让老百姓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居住条件的改变。回首过去,我家先后经历了四次搬家。
  改革开放初期:
  一家三口,蜗居土房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于宝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时,我家住的是一间破破烂烂的土瓦房,面积只有40多平方米。父亲用木板把房子做了隔断,一进门是厨房,中间是客厅,最里面是卧室。常年风吹雨淋,墙面的裂缝清晰可见,父亲就用一些废弃的布料和稻草堵塞着。因为房屋地势低,光线很暗,即使白天做饭,母亲也需要开灯。晚上,老鼠在地上、墙垣上跑来跑去,吵得人辗转难眠。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在那个年代,“一穷二白,家徒四壁”是我家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80年代:
  妹妹出生,借钱盖房
  1988年,我上小学了,这一年妹妹也出生了,原本狭小的家显得更加拥挤不堪。父亲一咬牙,倾其所有,把原有的土瓦房推倒,在原址上扩盖了几间红砖房。这是父母结婚后,我们第一次搬家,全家人欢天喜地,激动不已。房子明亮温暖,墙壁洁白如雪,两个卧室虽然不大,但足够一家人居住了。父亲还特意在院子里盖了带门的厕所,给家里接了自来水管。从此,全家人再也不用为如厕难和提水远的事情发愁了,我也不用害怕老鼠乱窜。我们家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上世纪90年代:
  白手起家,二层楼房
  1998年,我上中学,妹妹也渐渐长大了,我们都需要有一个独立生活、学习的空间,家里的两间卧室就显得捉襟见肘。幸好,父亲抓住了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好时机,承包了村后山的水库养鱼,而且在村子里开了第一家小商店,不仅偿还了之前的外债,还攒了几万元钱,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户”。和母亲商量后,父亲盖了村里的第一栋二层楼房。搬家那天,前来帮忙的亲戚乡邻们都啧啧称赞,言语中满是羡慕之情。这次搬家是质的提升,我们在父母的努力下,过上了崭新的生活。
  本世纪初:
  父母扶持,成家买房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城里工作,一年后,我和女友佳佳领了结婚证。知道我刚工作没多少钱,佳佳没要求我买房,岳父岳母也没向我要一分钱彩礼。但父亲却坚决不同意:“将心比心,人家含辛茹苦地把闺女抚养大嫁到咱家,我们不能委屈了她。房,必须买。”说完,塞给我一叠钱。我赶紧拒绝:“爸,这是你和我妈的养老钱,我不能要!”父亲却说:“我们还年轻,能挣钱,而且手头也有一些积蓄。这几年国家政策好,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发放粮食直补,农村不比城里差。”在父亲的坚持下,我红着眼接过了钱。2008年,在家人的扶持下,我按揭买了一套两室两厅的商品房。
  2018年:
  城里养老,幸福洋房
  2018年8月,我家迎来了第四次搬家。因为双方父母年龄大了,我和妻子想把他们接到城里来养老。我们卖掉了之前的小户型,加上这些年的收入,买了一套四室两厅两卫160平方米的花园洋房。新房南北通透,宽敞舒适;小区环境安静幽雅,周边幼儿园、小学、超市等配套齐全。父亲和岳父激动地感慨道:“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老了,不仅能领到政府发放的‘农村养老金’,而且还赶时髦做了一回城里人,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啊!”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