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政法专刊
第06版:西秦视点
第07版:金融之窗
第08版:聚焦亚运会
第09版:特稿
第10版:健康•广告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老爸的幸福时光
父亲的扁担
一副对联
拿起我心爱的小手机
白馍馍细面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父亲的扁担
◎陈勇连
我的家乡在凤县一个偏远山村。
从我出嫁至今,利用小长假回老家探亲三次,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父亲的那根扁担。
其实,父亲的扁担在我上学时就有。那是一根非常普通的扁担,是用楠竹剖成两半,加工成的竹扁担,一头挂上一个筐,因楠竹韧性好、承力强,有时一担要挑一两百斤,扁担“嘎吱嘎吱”响,时间一长,父亲的肩膀就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扁担也磨成金黄色。当时,由于地处山区,偏远闭塞,到20多里外的集市上购买化肥、卖农产品、搬运货物全靠肩挑背扛,用得最多的是扁担。
因此,扁担成了父亲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辅助工具。
2003年,是我出嫁后第一年回家。这时村里修起了乡间土路,一直通到镇上,稻田垅里也修起了机耕道。于是,父亲就请个木匠,买两个车轮做了一辆板车,到集市买化肥、农副产品,到田地里收割稻子都可以用板车来运输,既轻松效率又高,板车代替了父亲的扁担。原来那根扁担只是隔三岔五用上几回。
2011年,我第二次回家乡探望父母。
那一天,当我在镇上走下汽车时,惊喜地看见父亲骑着三轮摩托车来接我。那年每个村子通了公路,代替了过去的土路,人们出门方便了,用板车搬运货物费力费时,不划算。加上这时经济条件允许,父亲就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
父亲高兴地对我说:“这家伙真管用,每次能拉近千斤,爬坡也不成问题。去镇上一会儿就到,真快!”
此时父亲的扁担,又被三轮摩托车取而代之。
今年春季,我又一次重返故乡。时隔几年,当我踏上这片古老的热土,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过去通到我家的那条窄窄的乡村公路,已经拓宽变得平坦;父亲开着一台拖拉、耕田两用机,在公路上、田间地头运输劳作。
原来,国家对农民实行了农机补贴。父亲对拖拉、耕田两用机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机器农忙时可以耕田,农闲时挂上车箱就可以拉货,而且运载能力比三轮摩托更强,除去农机补贴,自己只需花几千元。父亲和母亲一合计,卖掉三轮摩托车,购置了这台拖拉、耕田两用机。
有了拖拉、耕田两用机,父亲如虎添翼,尝到了甜头。不但承包了20亩田地,而且还将村子西边那片荒坡承包下来,种植果木,使家庭经济收入翻了番……
这时,我情不自禁地拿起闲置墙角多年的扁担,对父亲说:“这扁担已经没有用了,还不如……”父亲从我手里抢过扁担,深情地说:“我要留作纪念。”
是啊,这根看似不起眼的扁担,伴随父亲度过了大半辈子,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它更是改革开放40年变迁和时代进步的见证!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