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西秦视点
第05版:健康养生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广而告之
第08版:文学周刊
第09版:文学周刊
第10版:文学周刊
第11版:文化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衣“穿”越风雨40年
住 我的房居简史
行 车轮上的时代变迁
食 西府人餐桌新传奇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住 我的房居简史
◎杨进云
四十年风风雨雨,社会发展成果丰硕,速度惊人。农村地区,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四十多年寒来暑往,身处其中,有最真切的感受。
现在的农村,泥土路消失了,变成水泥硬化的平整干净的街道,村里的住房基本都是气派的楼房,瓷砖釉面光洁如新,蓝莹莹的玻璃幕墙衬着蓝天白云的影子。阳台上搁着一溜花盆,长着各色绿植藤蔓,红黄之花,香气氤氲,让人不由得对他们的闲适生活多了一层羡慕。农村的房居发展变化,如同春萌的草木,听不见花开的声音,却次第开放,一日繁复胜似一日,而我,也随着这些住房的变化,感受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从我记事起,对家的概念,就是很具体的一排四孔窑洞。一孔做厨房,在里面可以捧出热气腾腾的玉米糁子。一孔住着父母,里面的套间放着秋天收获的柿子,鲜红的柿子,在冬天的寒冷里,变得异常甘甜。一孔是我和哥哥的卧室,炕上有我自制的玩具汽车、弹弓、手枪,还有一叠父亲给我画的纸牌。还有一孔堆放柴草,里面存放着田里收回来的玉米秆、小麦秸,还有从路边弄回来的枯草,都是引火做饭的燃料。靠近窑口,养着一头猪,猪饿了,就会拱着木头做的圈门,乱嚷乱叫。
家里建第一座瓦房大约在1983年。“陕西八大怪,房子偏偏盖”谓之一种特色,但在我看来,偏偏盖房子,根本就是为了省材料,少花些钱。关中地方少木料,盖大房常需一些大木头做房梁、柱子,这在经济捉襟见肘、运输能力有限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承担得起的。所以,我家的第一座房子也是这种偏偏房子,农村人叫“偏厦”。
为了盖这座房子,爹准备了很长时间。爹先在屋后的土壕里踏胡基,冬天那么冷,爹穿件单布褂,把踏胡基的平底石锤使得嗵嗵响,一晌没断过趟。那时最缺的就是木料,爹不知转了多少个圈,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门前两棵不大的弯弯槐树,一般人看来只能当柴火烧,让爹给伐倒了。爹在院子里修修刨刨,又点了一堆火烘烤,居然把两根弯弯木料,给整成了两根拱形大梁。房子建起来后,后背是土崖,山墙是爹打的胡基垒的墙,门窗是爹亲手做的。最大的亮点当然是那两根拱形大梁,美观、大气、坚固,惹的村里人都来看这两根没花钱的大梁。爹抽着旱烟锅,嘿嘿笑着,一脸得意。
过了几年,在我上初中时,农村因为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田地分到了各家各户,爹又会木匠手艺,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出门干活,所以家里的情况明显好转起来。爹更是在周围的村庄,起早贪黑,给很多农家建起了房子,以增加一些收入。大约是1987年,爹又在院子东面建了一座偏厦房;隔了一年,还在院子中间建了一座平房。那座平房在修建时,墙全部是用红砖砌起来的,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它依然屹立在老屋的院子里,纹丝未动。
成家后,2004年秋天,我请了建筑队,开始建房,由妻子具体管理。我因为工作关系,一直没有参与。2005年暑期回家,新家门前的大丽菊灼灼如火,开得正艳。一座北方乡村气派漂亮的楼房,出现在我的面前。门房、厨房都是平房,正屋建了两层,连成一体,洁白的条形瓷砖闪耀着亮丽的光彩。自来水通进了厨房、洗澡房,拧开水龙头,清洌的流水画出一条优美的弧线。大门前两根八棱柱,瓷砖镶嵌着“瑞气盈门”四个鎏金大字,整体造型端庄齐整,富蕴匠心。
2006年秋天,我在扶风新区转了一圈后,喜欢上了这座宽阔整洁的小城,于是买了套三居室房子,装修虽简单,住着却舒适。小区四季绿叶繁茂,三季花香馥郁。工作之余,在花叶绕径的小路上散步,觉得生活的惬意,也许不过如此。有闲暇,就回村子里小住,理理门前生长过于茂盛的竹子,浇浇庭前花蕾初现的菊花。
半生光阴,四十载风雨,若说变迁,我的居住经历,就是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亲身经历,脉络清晰。住窑洞、住瓦房,住自己修建的庭院,住县城小区的单元房,这一步步的发展,让我常怀感恩之心。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