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农具的变迁
黎明
  十一届三中全会似强劲的东风,吹醒了在温饱线上徘徊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如同火山喷发一样高涨。为了多打粮食吃个饱饭,农民搞了许多发明创新。利用麦黄雨的墒情,在尚未成熟的麦田里点播玉米,就是曾流行多年的一种增产增收创意。
  农谚说:夏播玉米争晌数,早播一晌效果会大不一样。家乡农民就用竹子做一个“A”字形工具叫“豁行器”,把未成熟的麦子豁开,按株距点播玉米。待十多天左右麦子割倒后,玉米已露出了嫩嫩的尖角,有的甚至已有了两片真叶,在使劲地向上蹿。虎视眈眈的饿虫集中向玉米嫩芽蠕动,经农民人工手捏、药物防治,很快就将害虫消灭。
  七月流火,上蒸下煮的日子正是玉米生长拔节的关键期,刚从麦场上腾出手的农民开始倒麦茬,用锄头挖地里的麦茬,在劳作实践中,不怕苦的农民最爱琢磨,发明了一种能提高效率的新农具——手拉犁,也有人给它起了个非常文雅的名字叫“幸福犁”。
  手拉犁一经问世,短时间内多次脱销,几乎家家购置,青壮年都用。这种犁构造简单但很实用,用一根两米长的钢管,一头连着犁头,一头焊上手柄。也有人只买犁头,自做一个木头连杆及手柄使用,稍有些弯度的更为理想,使用时能减少弯腰。一料秋田的锄禾少说也得三四次,我的伯父常说“杈头生火,锄头生水”,就是说场里晒的要勤翻干得快,地里的禾苗要勤锄能保墒。
  风调雨顺的伏天,地墒好,手拉犁能快速除去杂草、松土保墒。初次倒麦茬时,需要用锄头挖苗间犁拉不到的地方,农民称其为掏耳朵,且要一窝一窝地间苗。手拉着犁一步一步地向后退着,犁头在地里一点一点慢慢地移动着,松过土的禾苗依次排开,等候着手拉犁的再次光临。
  倒完麦茬的玉米苗,如雨后春笋般疯长起来。二次拉犁施肥时已是轻车熟路,犁所处位置、深浅容易搞定,在玉米苗附近拉出一条沟,施上化肥并掩埋减少挥发。一亩多的玉米地施肥不到一晌就干完了,工效比用锄头提高了一倍。
  用手拉犁劳作的日子,整日在田间倒退着行走,随时调节着犁的深浅,双臂的屈伸和腰的弯躬仰倾有机结合,一料玉米作务成熟,我的腰椎、颈椎病像是受了惊吓似的离我而去,多年不敢再来缠身。后来家乡大量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猕猴桃,家家又用手拉犁给猕猴桃松土施肥,用轨道钢打制一种更为宽大的锄头,用于猕猴桃田除草,随着种植面积不断增大,手拉犁明显落伍了,完全不能适应飞快发展的形势,有人就尝试着用手扶旋耕机除草松土,但其力气大,旋得深,却对猕猴桃的肉质根伤害较大,于是催生了新的农具——汽油微耕机,轻巧,成本低、效率高,便于操作,因此家乡现在几乎家家有汽油微耕机,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缓坡地用上了播种机,履带式收割机。
  四十年的发展,千年牛耕退出了历史舞台,铁锄下岗,手拉犁退休,原本以为农业机械化离山区还很遥远,然而改革开放的东风徐徐吹来,仅四十年光景,农业机械化全面闯入我们山区人的生产生活中。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农民有了很大的自主权,依据市场需求发展适销对路的短平快项目。现在农民充分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用奋斗的双手去创造奇迹。犁头曾为农民的乡愁和在追求温饱的艰难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喜事多如牛毛,一件件小农具的变迁讴歌改革显得微不足道,但在这点点滴滴的变化中,农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它上面透射出时代的光和影,用事实印证了发展就是硬道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