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西秦视点
第06版:交警之窗•广告
第07版:专题•广告
第08版:文学周刊
第09版:文学周刊
第10版:文学周刊
第11版:文化
第12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相约七夕
关山情深过七夕
漫品西府七夕情
七夕里的万般情愫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七夕里的万般情愫
◎秦延安
松柳环绕的三进庭院中,楼台殿阁相连,屋里屋外,头梳螺髻、半翻髻或双螺髻的宫女们,正筹备着七夕活动。已经堆满的乐器,正在摆放的桌椅酒具,都彰显着这是一场声势浩大人数众多的盛宴——这是《唐宫七夕乞巧图》(又名《宫宴图》)中的情景。据说画的是1300多年前,唐玄宗与杨贵妃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乞巧的情景。看似奢华的狂欢,内心隐藏的却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祈盼。爱情的魅力,让身处深闺青春怀梦的女子,对七夕充满了万般情愫。
虽然七夕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春秋战国时已有记述,但最重视、最热烈的还是唐朝。“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家家乞巧,户户穿针,崔颢的《七夕词》将都城长安共庆七夕的繁荣盛景描写得气势恢宏。
牛郎织女的结合,代表着传统农耕社会中男耕女织的理想生活方式。虽然牛郎织女的爱情只是个传说,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现实版,经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的渲染,已成千古绝唱。七夕节,也因为李、杨长生殿的海誓山盟,被染上了一层其原本所没有的情韵。“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凭栏而望,情致宛然,遥想七月七日的月色与星河……这段千回百转、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如今仍以大型山水历史舞剧的形式,在原事发地华清宫内夜夜上演。
七夕节在民间的地位,一如那些爱情故事一样,撩拨着青春少女的心怀,在唐朝形成乞巧的民俗事象。“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因为主要参与者是女子,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所以,七夕节也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的妇女节。
要想成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贤妻良母,必须心灵手巧。而“乞巧”,就是向织女讨要心灵手巧的诀窍,让自己拥有一双巧手。女红是古时展现女子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织女又是织天补地的女红能手,所以每逢七夕,女孩子都会对镜梳妆,认真打扮,于月下穿针,寄托得巧去拙的愿望。女孩子月下穿针乞巧的认真模样,和情窦初开羞涩欢喜的心情一样,真挚、热烈。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想象着可以去唐朝过七夕,为了憧憬爱情,为了求得匠心,还有不忘我们这个传统的美好节日……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