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廉政广角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西秦视点
第06版:社会•法制
第07版:健康养生
第08版:时事•广告
第09版:专题•广告
第10版:文化
第11版:副刊•连载
第12版:今日高新
标题导航
|
从一本书再看我的家乡
爱家乡,就把它唱出来
秦商史话
长征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一本书再看我的家乡
◎刘锦凤
前几天参加会议时,一位学者提出一个问题,你真的了解宝鸡吗?我不禁暗自发笑,这有何难?直到看了刚刚出版的《岐山作家百人作品选》一书,我才发现,或许我真的从来没有真正地全面地认识过我的家乡。
我在西山一片群山中出生长大,小时候对宝鸡的印象仅限于寥寥数次的“宝鸡市一日游”和西山那群山脚下的几个乡镇,我知道宝鸡很大,还有很多县区,可都未曾去过。后来上中学来到离市区近点的虢镇念书,从形形色色的人口中得知宝鸡的一些地方,也都是略知一二。如今背井离乡,去了另外的城市求学,对家乡宝鸡的印象,便止步于高中同学的只言片语。而今天才发现,这座城市在我们宝鸡作家的笔下,有着另一番意味。
这本书里讲述了宝鸡许多地方的历史与文化,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家冯积岐写的《蔡家坡》。原来蔡家坡真有一道“坡”,刻进了冯积岐的心里。包产到户的麦田丰收了,他装了一架子车的麦草去蔡家坡的纸厂卖,六百多斤的重量压在他单薄的身板上,火辣的太阳下,下三面坡上两面坡,最后换得十多块钱,擦擦汗,心花怒放地回家。这是我没能想到的艰难,那个年代的人对生活的坚持和满足,也越发让我对这个“坡”有遐想和期待。
我没去过蔡家坡,只是从高中时候一位室友口中得知蔡家坡今日的繁华,而冯积岐向我揭开了它过去的面纱。蔡家坡原来叫田家坡,是姓田的人在此修建了城堡,北宋年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此地,便改名为蔡家坡。那时的蔡家坡已颇为繁华,商家、客栈、集市等应有尽有。直到上个世纪,发展工业,西北机器厂、陕棉九厂等大大小小的工厂云集。改革开放以来,紧跟国家发展脚步,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越发繁荣,一个新的蔡家坡已经“站立”起来了。“只恨生得晚,愿当追梦人”,我想,这是我没参与到的宝鸡一段历史的印记,若有机会,我定要去拜访,仔细感受一番。
我了解的、走过的地方实在是少,这座城市里还有许多我未知的风景。从马召平的《益店》,我知道了岐山的这个小镇。昔日的益店,热闹非凡,有穿着蓝帆布工作服走动的工人,留着卷发说普通话的青年男女,路边短暂停留的长途班车上面写着西安—宝鸡或者宝鸡—西安,还有运输蔬菜的卡车停在路边“喘着粗气”……如今,尘土飞扬的土路已进行了水泥硬化,平坦干净,出租车穿行在大街小巷,因为在宝鸡和西安工作的人多了,长途客车停在路边久久不肯离开。
时光飞逝,留下痕迹的同时也带走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但我庆幸在我渴望了解时,能有这样一本书为我解读。
自此一连几天,看完了这本书,我惊叹我们宝鸡有这么多奇妙的面孔,也惊喜有如此之多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们笔下的人物生动鲜活,他们笔下的城,变幻着不同的颜色。我觉得自己似乎越发看不清这座城了,她有太多我不知道的故事,而我也将继续追寻探索我的家乡——宝鸡。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