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本期发布:
刘军推荐好书《我就是我母亲》——
简笔叙事与亲情关怀
  新时期以来,文学中亲情题材散文可谓长盛不衰。不衰的原因在于散文自身的文体特性,一方面,散文对经验的依赖程度超过其他文体;另一方面,散文的审美感染力主要来自体验之深,意即情真意切。一般来说,身边亲人在经验领域内是人们最熟悉的对象,也是情感维系和投射的深潭所在,如此一来,有那么多的人投身到亲情题材的散文创作中来,也就不足为奇了。以短篇小说而名世的刘庆邦,不久前就推出了他的首部长篇纪实散文集《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亲情题材散文并非一成不变,近些年来,在处理方式上有着明显的新变。即由过去单向度的感恩与颂扬,转向某种对抗、对立的关系,并通过时间跨度的叙述,完成彼此间的和解或者说理解。和解基于自我成长起来的对人生的理解力,而这个理解力比单纯的感恩,更有嚼头。比如玄武笔下的父亲,塞壬笔下的祖母,北岛笔下的父亲,李颖笔下的妹妹,阿贝尔笔下的父亲,等等,即为典型案例。当然,恪守传统写法的亦大有人在。但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写法很难出新意,有一定局限。一个整天陶醉于亲情散文阅读或者写作的人士,如同一个整天陶醉于心灵鸡汤的人士一样,必然呈现出中毒的症状。新的处理方式,无疑带来了亲情散文书写的深度和宽度。
  刘庆邦先生曾在一篇创作谈中言道:“母亲不仅是我的第一个老师,是我一生的老师,还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老师……若有人问我信仰什么,我会说首先信仰我母亲。”作为一部纪实色彩鲜明的散文集,《我就是我母亲》选取了日记体式,分上下部分,上部写母亲患病住院治疗的日子,下部写母亲病重辞世的最后日子。在母亲病重期间,作家本人一直陪伴守护在母亲身边,一百多个日夜,点点滴滴的记录,成就了这部由亲情雕刻出的书。我注意到有关这部书的声音主要集中在母子连心及孝亲文化的发扬之上,母爱是永恒的主题,如果生命中有一位德行与才识兼备的母亲出现,则必然像歌德所言的那样,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不过,母爱这个话题更应该归置于沉默的疆域,如果单纯讲颂扬与感恩,新闻报道或者报告文学,足以确立典型。文学应该在更高的意义上洞察人生,应该提供更立体的东西。因此,涉及文本分析这一块,《我就是我母亲》在特色上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第一个是容纳度的问题。除了陪伴之长情外,作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居留开封期间的现实生活世界,比如高声吟唱《好了歌》的女疯子等,表征出作家对非常态的人与事的关切与敏感,这个现实生活世界着墨不多;另一个则是通过“母亲”与“二姐”的讲述重新建构起来的历史过往。“母亲”的讲述尤其纷繁复杂,将改革开放之前底层生活呈现出来。司汤达曾以“真实,残酷的真实”为题词,放在《红与黑》卷首处。阅读到作家笔下的往事的段落,让我立刻想起他的这句话。
  这部集子另外一个特色在简笔记事的语言风格上。语言段落里,以短句为主,人、事、因果这三个因素浓缩于几句话中,非常简练;而在叙事策略上,采取了去情感化的方式,与日记体式,搭配恰当。也正是因为受限于日记体式下的简笔叙事,使得这个散文集缺失细节方面的感染力,也缺失了由场景叙事的完整性所搭建起来的文学张力。上述两点,也是美中不足之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