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本期发布:
陈长吟推荐好书《水调歌头》——
为汉水立传
  一
  我们村子前方不远处的小河叫月河,它是汉水的故道,若干年前主流西移,月河便退位成支流。
  小时候,到山里割草、砍柴、走亲戚,都要经过月河。那时,河水清澈见底,甘甜爽口,捧起来就可饮用。河边弯柳成林,浓荫片片;堤岸上芦苇飘动,野花鲜艳;吃草的牛羊和戏水的孩童,构成了优美的诗情画意。
  后来我进省城求学工作,离开了故土,但月河的甘露玉液,一直在我心中流动。如果说我的文笔有点淡雅朴素,带着水性,那都源于月河的滋养。
  20多年转眼过去,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又去亲近月河,我发现它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好像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突然变成满脸皱纹的老妇,让人难以接受。只见堤岸裸露着,河道里坑坑洼洼,水流只有窄窄的一线,并且浑浊不堪。一了解,原来是淘金挖坑,盖房修路取沙,小作坊工厂用水排污等,将月河摧残了,肢解了,榨干了。我想写点什么,可一直没找到突破口。
  二
  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开始,我就很兴奋,十分关注它的进展。我心里清楚,引水进京,这将给古老的汉水带来保护和重振,使这条遍体鳞伤的大江得到涵养恢复。希望家乡变得优美、生动、耐看,这是一个游子本能的愿望。
  后来,省委宣传部启动了文艺创作重点项目的资助扶持计划,广泛征求作品。我觉得机会来了,就列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探行的长篇纪实文学提纲,上报到了省作协。经过省作协研究论证,从几百部应征作品中筛选出了10多部报送到省委宣传部,最后确定了5部,我的这个计划名列榜首。
  本书最初的题目为《汉水流长》,是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我觉得汉水是伟大的,亘古不变的,它是我们的母亲河。
  我想使更多的人了解汉水,认识汉水,知道今天汉水岸边人民的生活、文化,以及他们为保护母亲河、建设母亲河所做的一切努力。
  我发现,很多外地人并不熟悉汉水,有的是概念上模糊,有的是地理知识存在偏差,都缺乏科学的精确把握。严格地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就指汉江中上游那一片秦岭和巴山间的峡谷。
  三
  尽管我在汉江边长大,对它比较熟悉,也曾先后几次考察过沿江的风土民情,但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保护工作是一个新的动员,各地进展情况不一,生活现场日新月异,我决定重走一次汉江。
  春意正浓的时节,我背起行囊,乘长途汽车去宁强县的汉江源头。沿江而下,点面结合,跑了半年,走过二十几个县域,返回时,已是寒意渐显的秋末。
  其间的旅途疲惫不说,发生的几件特别事情,让我记忆深刻。
  那次,在石门水库拍照,因坝体高大,要拍下不变形的全景,就得爬到大坝对面的山坡上。我找好机位,按下快门,连拍数张,非常满意。谁知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鞋被树根绊了一下,一个趔趄,向前栽去,幸好有一棵小树挡住了我。爬起来一看,天哪!前方一尺就是悬崖,如果摔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去汉山上考察,开始大太阳晒得人头脑发晕,中途竟然大雨倾盆,晚上躺在南郑县城的一个小旅馆里,发起烧来,周身难受,意识混乱。孤旅的滋味,天涯的惆怅,半辈子的辛酸,一起涌上心来,湿了眼眶。第二天下午,病情减轻,我背起行囊,继续上路。
  到十堰市转车去丹江口,上了大巴,还有半个小时才开车。我把旅行包放在头顶上方的行李架上,就靠在座位上休息。没多久,突然发现行李架上空了,左右一瞧,后边座位上,有个小偷正翻我的包,并且已经把照相机拿在了他的手上。见我觉察,连说拿错了,放下东西,下车溜了。我赶紧检查了一下包,幸好东西全在。那包里的照相机和笔记本,记录着我沿江考察的文字与图像资料,假若丢失了,我就无法很好地完成这次任务。
  虽然有些曲折,但我顺利而归。
  四
  南水北调这个题材很大,涉及的面积广,人物多,我只写了水源地保护建设这一部分。我认为水源地的涵养、维护、发展很关键,并且是个长期性的话题,不受时空限制,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究竟怎样搞,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摸索。希望中国的南水北调不光是解决调水一事,在这些方面也能总结出一些经验。
  水源地很长,我采取探行的方式,从源头开始写起,用田野考察的笔法,力争将多一些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大家面前。直到写完这本书,我心头对故乡、对汉水的重负才算放了下来,于是,顿感一阵轻松。
  (陈长吟:陕西省散文学会会长、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院长)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