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品古诗:
悠然美景可纳凉
◎王卉
  诗中的夏日,是“灼灼火俱燃”,是“草深无处不鸣蛙”,是要寻一处“独坐山中静”,“懒摇白羽扇”。当然,还可以听一曲“蝉声风抑扬”,“坐使炎天变素秋”。在西府大地,山川灵气不仅深深地启发着诗人的灵感与心性,这里丰厚的文化历史也开阔着诗人们的文学视野,留下一幅幅生动的夏日缱绻画卷。
  麟游自古就是消夏胜地,境内群山结秀、诸水环布、气候宜人。唐朝时,武则天多次随高宗皇帝李治来麟游九成宫避暑,并与女儿太平公主一起畅游县城南的九龙潭。这位日后做出一番伟业的武后,诗兴盎然留下一首《游九龙潭》,流传千古。她在诗中不仅描述了“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的美景,还道出了品赏“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时的悠然心情。此后,杜甫游经此地,也对这里的夏日美景赞叹一番,留诗为证:“绝谷空山玉女潭,深源滚滚出青莲。冲开巨峡千年石,泻入成龙百尺澜。”夏日山色秀美,景观奇绝,尽在诗中。
  若不能前往山中享一番清凉,不妨效仿诗人朱庆馀的《凤翔西池与贾岛纳凉》:“四面无炎气,清池阔复深。蝶飞逢草住,鱼戏见人沉。拂石安茶器,移床选树阴。几回同到此,尽日得闲吟。”众所周知,我国是茶的发源地,尤其是唐朝时,人们烹茶饮茶十分盛行。所以,诗人来到这潭深且阔的池边,选一处大树的阴凉儿,以大石为桌,摆置好茶具,烹上一壶香茗,而这两位难得相聚一处的好友,看着池边林草茂密,池中鱼儿逍遥自在,风景如画,把盏闲话,好不惬意。只是凤翔西池今在何处已不可考,估计是唐时凤翔西面的一池湖水,也有学者推断可能是此后大名鼎鼎的凤翔东湖。
  提起凤翔东湖,自然要从苏轼说起,更离不开苏轼的诗。宋仁宗嘉祐六年,二十四岁的苏轼赴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关中西府与家乡巴山蜀水迥然不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令年轻的苏轼眼界大开,尤其是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的饮凤池让他格外“着迷”。
  饮凤池因传说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而过,并在此饮水而得名。苏轼上任后,疏浚饮凤池,引来城西北凤凰泉流注入池,有着传奇色彩的饮凤池从此改名东湖。水多则蓄之,干旱则泄之,此后,苏轼又带领百姓在此建亭修桥,种莲植柳,润泽了一方水土,东湖渐成闻名四方的游赏佳地。他在《东湖》中,身临其境地将“造化钟神秀”的奇特之美与家乡蜀地作了一番比照,诗人如数家珍般地叙述了东湖的历史掌故,并将夏日东湖的盛景得意地融入诗中:“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飘摇忘远近,偃息遗佩篸。”乘船游湖,穿行在荷间玩赏探幽,一时竟忘了归时,就连发簪掉了也没有察觉。诗人并没有因此扫兴,前几句的轻描淡写,正是为其后铺衬,“深有龟与鱼,浅有螺与蚶。曝晴复戏雨,戢戢多于蚕。浮沉无停饵,倏忽遽满篮。”原来,鲜美的鱼儿,让苏轼满载而归,他的一番心血换来东湖富足,不正是一方百姓之福嘛!
  一首首诗,各具风物,不仅展现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成为现代人反复吟咏的一段段佳话。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