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田在扶贫产业示范园忙碌
本报记者黎楠谢克强
梁春田是太白县靖口镇凉水泉村村民,他是村里人眼中的“能人”,他干了3份工作,既在自家的地里种菜,又在邻村的产业示范园打工,还买了三轮车跑运输。身兼三职的他自然收入可观,但两年前,他家还是贫困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梁春田说:“政府帮了这么大的忙,自己只要动弹,根本不愁脱贫。”
7月初,记者到太白县采访时见到了梁春田,他讲起了自己的脱贫经历。两年前,梁春田一家的日子可以用十分艰难来形容,家里虽有4亩地,但属于坡地,种的蔬菜收成很一般,想做点小生意却苦于没有本钱,想外出打工,但当时他的小女儿还不到1岁,家里实在离不开人,当时一家四口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生活的压力让梁春田一筹莫展,他那时经常想:我是没啥文化,但有的是力气,也能吃苦,为啥就不能把日子过得好些呢?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时间一长,梁春田觉得,可能自己这辈子就是穷命。
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梁春田也感到了一些变化,扶贫干部经常上门问这问那,还做了详细的记录,但这样扶贫到底能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梁春田心里也没底。然而,不久之后,梁春田的“春天”就来到了。那年10月,扶贫干部彭选涛告诉他,凉水泉村和邻村水蒿川村要联合建靖口镇食用菌扶贫产业示范园,并问他愿不愿意去打工,梁春田欣喜若狂,这种在家门口就能打工的好事咋能不愿意呢?示范园建设之初,工地上尽是苦活累活,搬石头、运建筑材料、平整土地……哪一项都不轻松,但梁春田却不觉得苦,干得比任何人都卖力。第一个月梁春田就拿到了2000多元的工资,他更加信心十足,在示范园正式运营后,他还很快学会了食用菌的种植技术,现在已成了示范园里的熟练技工。就这样,他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在示范园打工,打工每月平均有2500元的收入,小两口已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尝到“甜头”后,梁春田信心更足了,他甚至觉得务农、打工还不够,还可以再干点啥,他主动向扶贫干部汇报情况,彭选涛等干部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他们最爱帮扶这种愿意“折腾”的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指导下,2017年6月,梁春田利用国家给贫困户的贴息贷款政策,贷款2万元买了一辆三轮农用车,开始跑运输。由于自己跑得勤,扶贫干部也帮忙牵线,他很快就拿下了不少生意,当年底就还了贷款,也就是从那时起,梁春田一家正式脱贫。
现在,在梁春田的带动下,其妻子也在示范园打工,小两口拿着双职工的收入,村里人都夸他是个“能人”,而梁春田却说,没有政府的好政策,没有扶贫干部的帮扶,他成不了“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