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本期发布:
寻找
——《岐山作家百人作品选》序
  ◎徐岳
  岐山文人的案头,至少应该有两本书:一本是《诗经与岐山》,一本是《岐山作家百人作品选》。前者可以帮你如数家珍,了解我们周原老祖宗创造的文学精华,那是我们文化的源;后者则一目了然地让你欣赏到周原儿女今天的文学创作和作家群的阵容,这是我们文化的一股新流。
  这两本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整合了岐山古今的文化资源,对岐山的文化建设乃至经济建设,无疑是林中的响箭、阵前的锣鼓。我为岐山文化界所取得的可喜新成就点赞!
  (一)
  如果说,一个人的作品,就是他的孩子;如果说,这话能成立,那么,《兵车行》(唐栋)、《美丽奴羊》(红柯)和《驮水的日子》(温亚军),就是跟着他们的爸爸在大西北长大的。忽一日,“山姆大叔”碰到他们,把他们领回了老家岐山。这位山姆大叔就是杨智文。
  “山姆大叔”的解释版本很多。我只取其二字——“诚实”,而不是“US”。
  几句戏说完了,我想说几个话题。唐栋等三位作家在岐山老家农村时,并不显山露水,但到了大西北,到了部队,没用太长的时间,就闯出一方天地,成了作家、名家!这是为什么?
  许多人都会说,因为他们是岐山人,岐山文化底蕴厚,是出作家的地方。要我说,关键是他们换了一个环境,获得了新刺激,刺激出了新感觉。古人为什么说了“读万卷书”,还要说“行万里路”呢?行一里路行不行?落差太小,风光依旧,当然不行。他们进了大西北,有的到了大部队,有了全新的环境与生活,视野放大了,想象的参照物转换了。“兵车行”“奴羊”“驮水”给他们的岂止是新刺激,而是重刺激,是生命的体验,那感觉就很独特而深刻了。我们还不能忘记,他们有的进的是解放军这个大学校。他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水平远远和在“耕读传家”的岐山农村时大不一样了,人从质上变了。他们搞起文学来,遂锐不可当。当然,三个人到了新疆,还各有各的成长小环境,其作品各是各的风格。《兵车行》粗犷高亢,《美丽奴羊》神秘精细,《驮水的日子》更是人道凯歌。如果说得重乡情一点,我觉得他们的作品里,有一个共同的精灵在游荡。这个精灵就是岐山人的善良厚德和坚忍不拔。他们三个都是才华横溢的岐山人,他们又明白在文学作品里,怎样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极致。再具体一下,就是他们的文学想象力,没有想象,何来艺术?“文学要实现对世俗世界、世俗视角、现实时空的超越。即从有限时空进入无限时空,靠什么?不是靠人造卫星,不是靠太空船,而是靠‘想象’这一心理机制。”所以,我说,抽掉想象,这三篇作品就是另外的庸常样子了。
  他们终于在异地长成了大树。
  (二)
  走出岐山,写出好作品的远远不只是他们三位,仅以当年参加过文化馆创作学习班而后走出岐山的学员为例。冯积岐进了省作协,已出版长篇13部;郭鉴明、郭瑞民兄弟作品各有不同的影响力;邱海泉已出小说、散文集9种;身为甘肃省政府参事的傅志辉,至今还为我编的周公庙散文丛书写稿。有些虽没参加过文化馆的学习班,因种种原因走出岐山而从事写作的,实在太多了,有些在外名声很大,如兰州作家李西岐、福建作家弘笃,现在都为我编的“丛书”积极写稿。我虽不能一一罗列其他作家,但有一位我没见过的著名女作家却不能不说。
  她在作品《怀念关中》中已放出信号,说:“草坡村才是我真正的故乡,我在那里度过半个童年和整个少年时代。”草坡村在哪里?就在蔡家坡。
  但请不要吃惊,这位女作家就是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张洁。她几度回来看她的“草坡村”,就说的地道的岐山话。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鲁迅是离开绍兴的作家,巴金是离开成都的作家,沈从文是离开凤凰的作家,萧红呢,是离开呼兰县的作家。“离开”好!“离开”二字对他们来说,似乎形同于“作家”二字。
  (三)
  当然,还有与此相反者。所以我又想谈谈岐山本土作家。就说我和李凤杰吧,本来是岐山本土作家,都在一个创作组里,截至现在,我们的主要作品大都还是在岐山文化馆写的。那时我们虽然发展了十多个业余作者,但由于文学刊物少,能公开发表作品的人仅有三几人。“物以稀为贵”,我们好像名气很大,真写出了什么了不起的传世作品。其实,认真想想,如我的作品,不过是给“生产队”唱的“挽歌”。艺术上,甚至也未完全脱尽“帮气”和“稚气”。
  而今天的岐山本土作家,他们是新生代,不再是十几个,而是好几十个,上百个,是一个大群体。他们就是这本集子的基石,没有他们,便没有这本书。他们又是这本书的顶梁柱,没有他们,这书屋便搭建不起来。这本书才显示了岐山是一个文化大县、强县的文化创作实绩。这些实绩又是显示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岐山人团结一致,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富民强国和改造自身面貌的伟大成果。
  在这本书里,有许多我熟悉的作家。我知道他们是已经写出了优秀小说和散文的本土新生作家。他们有在农村生活的,有在机关单位上班的,都在业余搞创作。他们用“分身法”,白天为“顾嘴”,只能灯下“爬格子”。文学要努力反映时代,岐山本土新一代作家正是这样做的。如今,在省级报刊发表作品,或出一本书,或在省级乃至全国获奖,已近乎岐山新一代本土作家的写作新常态。我向他们学习。
  但我还想说些他们作品的不足,因为我觉得这不足正阻碍着他们进步。即视野窄了些,影响了反映社会的广度与深度;对岐山发生着的巨大、深刻变化,研究得不够。岐山作家团队的力量和作用也还有待于加强。总之,标杆要高一点,不要满足于写点小情小调。本土作家要特别看重、发挥出本土作家的优势。在这点上,可向经典作家、北京人老舍学习,他写出了反映北京半个世纪变迁的《茶馆》,还有改造龙须沟工程的《龙须沟》。我还记得刘绍棠说,他们村每个人都是一部长篇。由此看来,我们虽然没有唐栋、红柯、温亚军那样走南闯北去创作,但有作家说,谁写什么,那些作品要靠作家自己去寻找、去发现。
  书的序,往往是不要题目的,如果这篇序要的话,那么就叫《寻找》或《发现》。相信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岐山新一代作家,会不断地寻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艺术完美的文学精品。
  (徐岳:岐山人,国家一级作家,曾任省作协《延河》杂志主编)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