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近年来,我市一些中小学校引入智慧课堂新型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的授受关系、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在变化——
人工智能 改变传统课堂

    学生在屏幕前答题。

    高新一中智慧班学生在上语文课。

    老师制作微视频为学生解答难题。

  教学引入智慧课堂
  近日,高新一中八年级(12)班的语文课堂,布置了一道辩论课题——中学生上网好还是不好,两组学生10分钟搜集资料、10分钟整理思路、20分钟现场辩论,高效的40分钟辩论课堂,使大家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在高新二小四年级智慧班期末考试前,老师根据不同学生,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摸底测试,孩子们既不在已掌握的知识点上“逗留”,又可以腾出时间攻克薄弱点;
  在陈仓高级中学的智慧课堂,老师们针对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专门制作了“习题微课”,学生可以反复学习。老师根据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备课内容,让学生“该加的营养”都不落下;
  ……
  近年来,我市一些中小学校引入智慧课堂新型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的授受关系、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传统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经常会出现“两张皮”现象,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但实际教学效果怎么样?其实,填鸭式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运用人工智能手段,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就能及时得到反馈。
  6月21日,记者在高新一中采访时,该校八年级智慧班学生正在上英语课。只见黑板上有一块触摸电子屏,学生每4人一组,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英语老师葛姝媛通过电子屏将模拟试卷发给所有人,大家飞快地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答题。
  待所有人“交卷”后,仅几秒钟,电子屏上就反映出每位学生的成绩以及试题的准确率和差错率。葛姝媛随机点开一名学生的“卷子”,电子屏上呈现出这张“卷子”中每道题的答案解析,让人一目了然。
  “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上课蛮‘醒脑’的。”葛姝媛说,这个系统还有随机叫号功能,所有人都有可能被叫到,所以几乎没人敢在课堂上走神。
  高新三小的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了全覆盖。他们将班上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每组一个平板电脑,学生一人一个按键器。据该校信息中心老师刘宝科介绍,这一技术主要用于课堂讨论和抢答等环节。据了解,在教育行业,人工智能包括智慧课堂、智慧校园、在线课堂、电子书包等多种现代化手段,这些手段通过组合互联,正在发挥“让机器了解人”的积极作用。
  省时省力提高效率
  从2015年起,我市一些学校就陆续开始接触智慧课堂,目前陈仓高中、高新二小、三迪小学等多所学校都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了这一新模式,每所学校所使用的方式各不相同。
  邢颉瑾是高新二小四年级智慧班的数学老师,已教了两年智慧班的她,说起运用人工智能方式给学生上课,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每次上课前通过平板电脑把预习内容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进行初步检测,并及时反馈给我。我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课,还有一些动手操作题或者识图题,我会在平板电脑上制作详细的分解动作进行演示,远比过去口述效果好。”
  智慧课堂还是学生拓展知识面的好途径,高新一中校长吴文博对此颇有感触。有一次,他给智慧班上了一节语文课,为学生讲《紫藤萝瀑布》一文。吴文博讲完课后,通过平板电脑为学生推送了其他八篇相似的散文,让大家细细品读、总结并练笔。一周后,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提交的作文,让吴文博感到惊喜。有位学生说:“以一文牵出多文,让我们对这些作家的美学表达有了生动而全面的认知,这种系统化的学习,让人有触类旁通的感觉。”
  对于教育而言,人工智能真正实现了课堂无界限。陈仓高中高一(12)班地理老师刘利祥,每天手机不离手,因为他的手机连接着全班45位学生的平板电脑,无论是上课、下课,或是节假日,学生有不懂的问题随时都可以发送给他询问,刘利祥则通过语音、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回复,很多时候还将一些易错题制作成微视频发给学生。“老师随时随地备课、答疑解惑,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升自我,‘互联网+’时代的新课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刘利祥说。
  不仅老师如此,很多学生因为上课方式的改变而爱上了学习。陈仓高中高一(12)班学生周荣告诉记者,他们老师每节课结束后,都把课堂讲义发给学生,这样,即使有人上课没听懂,课后还可以通过讲义重学一遍,非常方便。学生张怡说:“以前考试前复习,都要反复翻找笔记,费时费力,现在在平板电脑上随便点点就能学。”还有很多学生表示,现在不用做太机械重复的作业,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深入思考和探索知识。
  防范“工具”使用不当的弊端
  智能终端与人可以说是如影随形,其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也是大势所趋。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凡事有利有弊,我们在看到它影响力日渐强大的同时,也应该明白,现阶段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熟练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新二小校长王润岳认为,传统教学千百年来的摸索,自有一套很深的教学经验和学问,现在启用智慧课堂,并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的海量知识、教学课件移植到课堂上来,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把它当成工具,更好地服务于课堂。这对老师的要求比过去更高,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大量备课工作,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量身定做课堂教学课件。除了正常备课外,老师还要翻阅所有教辅、教参等资料,设计预习检测、当堂检测和课后检测等习题,推送个性化作业给学生,这需要有更多的人来从事智慧课堂教育,不断积累大数据,智慧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
  有专家指出,人工智能在教学中使用,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先在部分学生中试验,再逐渐扩大范围,慢慢实现全校覆盖;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先在每堂课中短时间使用,再延长时间。
  同时,规范管理非常重要。因为电子产品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本身就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学校在使用这些工具时,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要求,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此外,这些智能终端设备还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一定影响,毕竟孩子的眼睛还没有发育成熟,接触手机、电视、电脑的机会本来就多,如果长期、频繁使用这些智能终端设备,会让孩子的眼睛更加难以离开屏幕。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每天一大堆作业本身费眼睛,如果被智能终端设备“绑架”的话,视力就会加剧下降,而纸质卷子以及书籍带来的“柔光阅读”则让人更加舒服。
  采访中,很多专家表示,人工智能的方式虽先进、高效,但并不适合所有学龄段的学生,也不适用于所有学科、每堂课。比如,小学正处于夯实基础的阶段,可以恰当地运用人工智能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生动地认知事物,但是传统课堂上写写画画那些环节一定不能丢;而在中学阶段,文科课堂应该使用人工智能手段进行知识面的拓展,理科则可以注重答题方法的解析,并不一定所有学科都使用固定的模式;每堂课上,老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性地使用人工智能手段,比如,回答客观题可以使用,以便快速得到反馈,但主观题应该有一个完整详细的思考过程,不应为了追求速度而使用。
  吴文博认为,随着时代发展,智慧课堂会慢慢地在学生中普及,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迎接。要想让这一工具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不能变;教师是课堂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层关系也不能变。让学生发现自我,更主动地拥抱知识,应是人工智能的美好愿景。陈仓高中的学生用平板电脑看讲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