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厚积薄发打造中医药产业新高地
——我市发展中医药产业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周淑丽

  在自然界有一种“竹子生长理论”,毛竹在最初的几年几乎没有生长,但几年后,会在短短几个月内疯狂地生长,很快超过其他竹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前几年的时间里,毛竹都在深深地扎根,在不断积蓄迸发力量。
  根往下扎,枝往上长,是植物的生长规律,也是产业发展规律。我市中医药产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如同深深扎根的毛竹。从2016年我市将中医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短短几年,中医药产业迅速成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日,记者从市发展中医药产业办公室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6万亩,年总产值5.5亿元,其中“柴胡”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林麝”养殖目前已达1.2万头,麝香产量占全国70%的市场份额,居全国之首。全市中医药工业发展迅猛,产值已突破30亿元,中医药产业已然成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优势资源”变“致富产业”
  秦岭山上无闲草,漫山遍野都是宝。宝鸡作为医圣岐伯的故里,是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产生地,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经普查,宝鸡地产中药材达1992种,被收入《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品种就有159种,占收载总数的25.7%。在全市中药材中,包括柴胡、山茱萸、党参、猪苓、苍术、秦艽、麝香等大宗道地中药材就有18种,此外还有太白贝母、太白米、瓶儿草、独叶草等太白山独特的珍稀名贵药材。不管是从历史渊源还是从现有资源来说,我市发展中医药产业都有着“背靠金山”的天然优势。
  如何让“金山”变“财富”?通过连续多年的深入调研和考察,2016年我市专门成立了发展中医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政府引导,加快我市中医药产业实现追赶超越发展,让中医药的“优势资源”变成群众的“致富产业”。两年多来,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不仅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工作思路和基本遵循,也为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依据。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中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包含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医医疗、中医药商贸流通业及健康养生服务业的产业体系。
  如今,陈仓区西山地区的柴胡、凤县的林麝、太白的山茱萸等品种,在全国市场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中“宝鸡柴胡”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目前已达到年产2000吨,产值1.6亿元,不仅是全国柴胡的主要生产地,还是西部山区群众脱贫的重要产业。陈仓区拓石镇常家沟村58岁村民王让换前不久就对记者说过:“山里地薄种粮不长,种柴胡不仅好管护,一亩地收益还是种粮的好几倍,这两年家里盖新房、给儿子娶媳妇,全依赖十几亩柴胡的收入。”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宝鸡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起步于传统的种植养殖,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建设“大健康城”的理念,逐渐实现了全产业链条的整体发展。近几年来,我市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创新发展、利民惠民的原则,全面整合资源,中医药健康服务稳步发展。
  以扶风县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为例。该县以绛帐镇科技工业园为依托,融合了食品、药品、健康品生产、健康设备制造等多个中医药产业链条。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与10余户全国知名医药企业达成投资意向,提升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沿十里花海建设万亩中药主题公园,其中有防风黄芪、元宝枫、菩提树、药食同用牡丹、药用灵芝等,既营造景观,也丰富了中医药产业的内容;再一方面,依托18万亩槐花林和“中国蜜都”,聘请全国著名蜂疗专家开展蜂产品养生疗法,走医养结合发展之路。原本只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单一理念,扶风县通过融合资源和转型升级,却打造出了“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工业”“中医药+养生”的多元发展效果。
  其实扶风县的例子只是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中医药产业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介绍,2016年以来,我市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推动中医药与旅游、养生、深加工等产业有机融合,目前已初步建成一批融中医疗养、养生康复、文化传播、中药材观赏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项目。包括渭滨区如意茵香国学国医文化生态养生基地、高新区健康城、太白县秦岭药王茶文化产业园、麟游县九成宫·怡心谷等,不仅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增添了亮点,更是全方位提升了我市中医药产业的档次和内涵。
  “科研创新”助“蓄势腾飞”
  中医药产业是传统产业与科研创新产业的结合体。唯有自主创新、依靠科技、重视人才,才能让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始终在区域内保持领跑地位。近年来,我市十分注重与西安交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协作机制,出台中医药产业多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和优惠政策,激发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活力。
  在陈仓区拓石镇的博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柴胡种植示范基地,一块显眼的牌子上,写着基地的三家协作单位名称以及指导教授:“北京大学药学院陈世忠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梁宗锁教授”“陕西中医药大学王昌利教授”。太白县去年先后与陕西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签署了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聘请专家教授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凤县正在努力推进与中国林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希望共同实现科技攻关,突破制约林麝养殖的技术难题。麟游县聘请浙江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担任县中医药产业发展顾问。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中医药产业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迈进仍需花大力气。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围绕重大工艺改进、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内容,推进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不仅可以助力中药产业发展迅速走向腾飞,还能扩大中药材应用范围和市场,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走向快车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道,”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些重要精神,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市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不仅正当其时,也到了快速发展、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相信宝鸡中医药产业如毛竹那样扎根沃土,抢抓机遇、加压奋进,必定能积蓄足够的成长力量,收获“蓄势腾飞”的精彩。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