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编者按:我省著名作家向岛的长篇小说《佯狂》在《中国作家》杂志全文刊发后,迅速引起文坛关注和社会反响。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李星、王春林等纷纷撰文,热情推介。雷达先生不幸于今年三月三十一日辞世,在《佯狂》单行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之际,本报刊发此文,作为对一代文学批评大家的深切缅怀。
在幽微处发现美善
——从《佯狂》谈“阅读生活的能力”问题

雷达

 
  向岛的长篇小说《佯狂》语言平易、从容、娴熟,一些日常语、流行语随意拈来,生动鲜活、古拙天真。整部作品文气贯通、引人入胜,全凭一色白描,写的全是日常化的琐碎,注重具体详尽的细节描写,善于通过人物言行来自行展示其灵魂。虽然也有小波澜、小漩涡,但总体上是“生活流”的写法,在当前创作中是值得研究的一路写法。这对一个作者的考验也很大,他必须找到一种叙述调式;但与其说是一种叙述调式,不如说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把握生活的方式。
  《佯狂》的时空观颇值得注意。比如,“人平常总是觉得一天一天重复着,啥都不变,过十年再看看,啥都变了”,“人家马老师貌似原地站着,咱貌似跑个不停,最后下来,咱还是落在马老师的后面呢”。作者致力于发现生活细节的秘密,研诘生活的真相。作品反复写到“朱蹄坊”。朱老板之“卖蹄花”从早年在三轮车上卖,到在油毛毡棚子里卖,再到如今三层楼的店面卖,且开起连锁店,生意越做越大;“猪蹄坊”改名为“朱蹄坊”,一字之易,将姓氏嵌入,生意更加火爆;老朱的假肢,也由原来的国产货换成德国名牌了;朱老板待人接物,也由原先的谦卑变得冷傲起来。每个细节都值得琢磨,一切都在不经意中幻化着。作者通过人物之口说,“这世界人都疯了,都要表演,都要佯狂,为名为利,连个道观的几尺净土都不给留,争来争去,最后全让时间给抹掉了。”这里所说的是道观的一块匾额,是当地的“书法家”动用各种关系,都争着要上自己的“墨宝”,把郑孝胥的原字也给扔了,道长过后一想,活人争来争去,死人毕竟是不争了,干脆我还用原来的,你们谁都别争,如此等等。比之当下的某些长篇小说,《佯狂》很接地气,其真实性、逼真度更胜一筹。
  生动地展示当今中国基层社会的生存样相和精神生态,是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作品的笔墨是风格化、地域化的。其人物似乎个个都很贪“吃”。小说的“第一现场”总是在地方风味饭馆里,什么“猪蹄坊”“羊肉泡”“油泼面”轮番上演,人物频频聚首、互换信息,情节被自然地推动起来。作者有雄心,也有苦心,他要为这个大转型的时代“立此存照”,他采取的方法是描摹一个基层社会,一个“微缩景观”,把生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触角自由伸展开来,随物赋形,给人一种写到哪里是哪里的自由之感。
  在人物身上汇聚尽量多的细节,
  使信息量扩大,成为此
  书的另一特色。比如老
  中医杜教授,八旬老翁,
  号称老顽童,职业所系,
  形成一个观察角。许多
  角色都是在他这儿亮
  相、兜底的。老先生云,
  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
  方方面面问题,谁都治不了,最后都推到中医这儿来了。就是这个极通达的老杜,也突然病逝了。小说中的患者叹道,“唉,人都病了,如今给人看病的人也病了,看来谁的病还得谁扛着。”小说写到的人物多达五六十个,真是芸芸众生芸芸心,但真正给人印象深刻的、寄托作者较多思考的,主要还是高尔升、贾宝民、顾若虚、白小白、马川、第五剑等几个人物。比如,白小白浑身是戏,她有两大痛点,一是集资款随长龙公司倒台而打了水漂,一生心血付之东流,二是女儿的上学问题让她伤透了脑筋。由这两个痛点延伸到金融界和教育界,牵出了不少人,带来不少信息。
  小说善于在幽微之处、病态现象之中,发现生活中积极向上的道德力量,善于发现日常生活掩盖下的灵魂秘密。高尔升、第五剑、马川等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正义性和抗击腐蚀的自净能力。高尔升的经历比较复杂,在他步入教育界后,因勤奋刻苦备受师生拥戴。他胸怀大志,热爱乡土和父老乡亲,放弃稳定收入,毅然回乡创业,且不惧艰难,一切重新开始,令人起敬;他的自尊、自强,内在的深沉,需要好好琢磨。梦游患者马川的善良、真诚、宽容,第五剑的嫉恶如仇、快人快语,都耐人寻味。
  小说显示了较强的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在作者看来,这是一个“人人都不消停”的时代,日常化、平庸化淹没了时间,如何活得比别人好、活得滋润,成为人们暗中较劲儿的目标,长寿成为最实际的理想,有的人争名争利、不择手段,作者称之为佯狂。由于作者对时代生活的思索和领悟带有全景性,当聚焦于长宁这些人时,每个人物的命运轨迹,每个人物的表演,既能平视,也能俯视。小说所写,都是些司空见惯的再平常不过的场景,经作者的笔一描绘,就觉得新鲜、有趣,有些地方甚至满含芬芳,这是为什么?其奥秘何在?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对创作者来说,“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此处没有用常用的“深入生活”,而用了“阅读生活”,可谓直抵当前创作的关键点。深入生活无疑是根本性的,但在今天,作家也许首先要面临一个“阅读生活的能力”问题,因为当此大转型时代,虽少有狂风暴雨,但日常生活却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于是作家能力的高低,能写到什么程度,往往取决于作家对时代生活读懂读透到什么程度,继而看深入到什么程度;落实到创作上,就是审美的力量,“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向岛:中国作协会员,陕西文学研究所首批重点研究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沉浮》《抛锚》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