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政法专刊
第06版:西秦视点
第07版:社会新闻
第08版:金融之窗
第09版:健康养生
第10版:特稿
第11版:副刊
第12版: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
又见麦收
碾场岁月
土槐浓荫成胜景
飞凤山凤影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又见麦收
◎梁文军
“麦子由黄变白,就得赶紧收麦!”这是农人的经验,更是父亲的口头禅。
每年的麦收时节,最忙最揪心的是父亲。他经常连夜磨好一摞镰刃,并挨个检查镰架,每天一大早还去麦田转一圈。哪块可以割、哪块还需等待,他都熟记于心。父亲最关心的是天气,他早看日出晚看霞,时刻注意云的走向、风里的信息,还抱着收音机一字字收听……挨过饥饿的他把收麦当作一场大战。
终于可以开镰了,父亲总是第一个下镰的人。只见父亲将麦秆像孩子一样揽进怀里,镰刀弧形平拉三下,便是满满当当的一抱,四抱合成一捆,捆好后的麦捆直挺挺地站在地里,齐刷刷地排列成伍;即使断了头的麦穗,父亲也要拾起来夹到麦捆中间,生怕丢下的麦穗辜负了一年的辛劳。太阳越毒,父亲干得越欢,他很少喝水,偶尔会停下来抽几口旱烟,然后继续挥镰上阵……
麦田大都在山上,我和哥哥的主要任务是把麦捆背到麦场。背麦的农具是两米多长、小头端削尖的木杆,我们把麦捆麦穗朝上按次序插到棍上,到大约一米多的长度时,将绳索绕麦秆捆绑好,绳头向前,后面留足绳长,然后继续插加麦捆。最后扣上绳头,前面留出肩膀的厚度,打个活结,如此,麦子就被打捆好了;远看像座小山,人背着走在路上,只能看见麦摞子在路上移动!我惊叹农人的智慧,这样背麦省力、易起、利歇、好走,到了场院也好解散。父亲和哥哥一次要背十二捆以上,我最多背十捆。对于背麦我有两怕,一怕麦芒刺得胳膊、脖子痛,二怕绳子把肩膀勒出的血泡磨破。
收割只是收麦的第一步,小麦装进麦包里才算结束,整个过程持续一个月左右。碾打之前必须让太阳把麦秆上的水分晒干,然后套上牛,牛身上拉一个带木架子的碌碡,一圈又一圈地碾。麦秆最少翻三次,每翻一次要晒一小时左右,彻底碾好之后,把带麦衣的麦子推成一堆,开始扬场。
扬场可是个技术活,逆着风一锨锨扬出去,量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不净、少了费时,力度也要合适。父亲戴一顶草帽,一锨锨向上抡着,金色的麦粒拉出一道道弧线,落在地上……此时的母亲,一会儿给父亲推麦堆,一会儿拿起扫帚掠麦衣,脸上和心里全是笑。而哥哥、姐姐和我,坐在一个个口袋上,等待最后的收获……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麦收,是山里农家人永远的回忆!
如今的麦收已机械化、一体化,但收麦的记忆每年都会出现在我的眼前,如村口的那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告诫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莫忘“粒粒皆辛苦”!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