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要闻
标题导航
|
秦岭的绿
回忆里的地软香
一路花开
我怀念的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回忆里的地软香
祁军平
那是一个周六,下了两天的春雨终于停歇。妻子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正为中午的饭菜发愁,显然已对食堂的菜肴感到厌倦。我站在家属楼的阳台上,目光穿过窗户,远眺后山的青莲山。只见山坡上,春芽悄然萌动,一片生机盎然。刹那间,我的思绪被拉回到二十多年前在麟游县柳坡道班拾地软的那段难忘时光。
那时,我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柳坡道班。道班地处偏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平时买个日用品和蔬菜都极为不便。有时,买来的蔬菜吃完了,我们就只能采摘路畔的野菜充饥。
记得那是一年三月,道班的灶上好几天都没蔬菜了。恰巧下了一场春雨,下雨天不用上路巡查。于是,班长老胡带着我们几个青工,前往道班斜对面的山坡上拾地软,以填补蔬菜的空缺。
雨后的山峦,清爽宜人。树梢和草丛上挂满了亮晶晶的水珠,脚下的泥土松软而潮湿,我们朝对面的山坡走去。
班长问我:“军平,你知道地软是什么吗?”我挠挠头,说:“我小时候听我妈说过,地软是羊粪蛋变的。”这话一出口,大伙都笑开了。
班长笑得直不起腰,解释道:“傻小子,地软是藻类植物,咱农村人叫它地皮菜。它长得像木耳,但比木耳薄、嫩,颜色是墨绿色或褐色。你看,天晴它藏得无影无踪,只有雨后才会出现。这是大自然送给咱山里人的无污染、纯天然的野生蔬菜。”班长接着说,“别看它模样不起眼,营养可丰富了。它含有蛋白质、氨基酸、钙、铁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还能滋阴润肺、清热明目呢。”
我们这些在关中道上长大的后生,小时候只吃过妈妈做的地软包子,却从未见过地软的模样。这还是我第一次拾地软,心里既新奇又兴奋。我们手里攥着塑料袋,跟随班长顺着山坡的阴面,在草丛里仔细寻找地软的踪影。
我们一边听着班长讲述有关地软的常识,一边忙着捡拾这大自然馈赠的美味。班长还叮嘱我们,刚捡回来的地软不能直接吃,必须用清水多洗几遍,把上面的泥沙清洗干净,再放锅里煮熟,挤干水分备用。
当我们满载而归时,灶师傅已将面团发好。她将洗净的地软和炒熟的鸡蛋饼分别切碎,混合搅拌成馅料包入软软的面皮中。二十分钟后,热气腾腾的包子出锅了,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咬上一口新出笼的地软包子,地软的脆嫩与鸡蛋的醇香完美融合,回味无穷。有时,灶师傅还会为我们烹制地软炒鸡蛋,金黄的鸡蛋搭配墨绿的地软,色泽诱人,口感清爽,别有一番风味。
时光荏苒,离开那个充满回忆的道班已多年。如今,地软炒鸡蛋和地软包子已成为大酒店招待客人的特色佳肴,成为市民解腻、清肺、养生的健康选择。通过先进的冷冻技术,如今地软一年四季都能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在道班养路的那些年,虽然野外工作艰辛,但每年春天能品尝到鲜美的地软,心中便充满了幸福。
岁月匆匆,那段捡拾地软的时光早已远去,却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