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古诗词里的清明
林金石
  伴随着绵绵细雨,清明来临。看着那细雨,总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这首诗既写出了清明时节天气的特点,也写出了人们过清明节的情景,似乎这已成为清明的标志。
  清明,在古代备受人们重视,而他们过清明节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踏青便是其中之一。唐代诗人温庭筠在《清明日》里这样写道:“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清明之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花红柳绿,蜂飞蝶舞,如诗如画,一派美好的景象。此时,外出踏青最适宜,看绿树、赏春花、听鸟鸣,享受美好的清明,享受欣欣向荣的春天,这是多么曼妙的事儿啊。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一生清苦孤寂的宋代诗人王禹偁,在清明之日,无花可赏、没酒可喝,就连柴火也还是昨晚从邻居那里讨来的。然而,天一亮,诗人点燃了孤灯,倚在窗前,静静地捧读诗书。这是多么高雅、多么有诗意的清明啊!这也体现了诗人王禹偁虽贫亦安、虽苦亦乐的心境。
  荡秋千的清明习俗在宋代最为盛行,宰相文彦博在《寒食日过龙门》一诗中,就荡秋千一事作了专门描写:“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意思是说,在桥边,那一棵棵杨柳垂下来的柳条如一根根细长柔软的线,于是人们把这些柳条缠在一起,扎成一个个秋千来荡。荡秋千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因而备受青睐。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清明插柳是人们所喜欢的习俗,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人们想在清明这天,通过插柳将世间一切的美好都留住。然而,关于清明插柳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宋代词人柳永,其一生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姬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其仕途坎坷,最终贫困交加而亡。此后,每年清明节,歌女们纷纷到他坟前插柳以表示纪念,久而久之,清明插柳便成了一种习俗,这也就是清明插柳的由来。诗人宋伯仁还专门写了一首题为《清明插柳》的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可见,当时插柳的习俗已经非常盛行了。
  清明时节,读着一首首描写清明的古诗,感受古人过清明的气氛与心境,不失为一种乐趣。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