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本市新闻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副刊
第08版:大美中国
标题导航
|
吃的记忆
永远的父亲
生活是可爱的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吃的记忆
苏永兴
吃对于中国人而言,可谓天字第一号的大事。“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一不与吃有关。久而久之,有关无关的,都与吃扯上了关系。当兵叫“吃粮”,出家当和尚叫“吃斋”,战事紧张叫“吃紧”,事情解决叫“吃定”,关中人见面打招呼直接问“吃了吗”。至于饥不择食、饕餮盛宴、因噎废食、大快朵颐、津津有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随着发展变迁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但本意都与吃有关。
我这里要说的“吃”以及关于它的记忆,就是那个本来的“吃”,吃饭的“吃”。最早关于吃的记忆,来自父亲的讲述。父亲生于1926年,三岁丧父,五岁丧母,跟他的爷爷和姐姐过活。爷爷年过八十,姐姐长父亲两岁,因为家中没有壮年劳力,祖上传下来的二亩薄地只能租给别人耕种,微薄的租子显然无法喂饱爷孙三人的肚子,父亲和我的姑姑每天都要走上五里路,去岐山县城沿街乞讨,有时候要来的干馍都出了白色的小虫虫,拍一拍还得吃。我曾经问父亲,为什么不去乡下讨饭?父亲说,乡下人日子都不好过,关键还是狗多,打不过狗。
父亲说他最怕过年。也许是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关中的年俗那是相当隆重。腊八一过就有了年气,跟集采买,扫舍浆洗,蒸馍燣臊子,贴对联,一样也不含糊。岐山人更是讲究。腊月三十要敬神接先人,大年初一早上烧酒盘子臊子面,中午是四硬四软一热一凉的“十碗饭”,臊子面一定要吃到正月十五才算年过完了。但父亲的年过得太过恓惶,因为过年,饭是讨不成了。初一早上天还没亮,外面的鞭炮声早已响成一片。小孩自然是睡不住的,一声声叫他的爷爷:“爷爷爷爷,你听外面放炮哩。”而换来的是爷爷的厉声呵斥:“悄悄睡!”祖孙三人一直睡到日头偏西才起床,每人喝了一碗稀糊汤,这年就算过了。多年后,父母随我们兄妹进了城,生活自是衣食无忧。有年春节,面对着满桌子的好菜好酒,我问父亲,当年你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想没想过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父亲说,一直这么想的,但没想到会这么好!
上世纪50年代,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和两个姐姐在岐山老家。听母亲说得最多的是怎么饿肚子,怎么吃不饱饭。特别是吃大食堂那阵子,大人如果不出工,就意味着一家人在食堂里吃不到饭。为了让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有饭吃,母亲坚持每天跟随村上其他劳力上北山割柴担柴,即便天阴下雨身体有病也不敢有一天缺工。母亲说,到位于深山的西方公社担柴,来回得走几十里,前一天晚上十点出发,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到割柴的星星沟黑水潭,往往人还没有上到神农山的前坡顶,出门前喝的那点稀糊糊早已消化殆尽,不由得双腿发软,眼冒金星。到现在我也不能想象,以母亲不到一米六的个头,瘦弱的身躯,忍着饥饿,挑八十斤重的柴火走几十里地,得忍受多大的痛苦!母亲双腿的类风湿病就是那时落下的,后来我们姐弟长大成人后,虽多方求医问药,但收效甚微。可怜的母亲,为让自己的孩子少饿一回肚子,付出的代价竟是自己的健康!
转眼到了上世纪70年代,我已能记事,但记忆最深的还是与“吃”有关。那时农村还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连年干旱,加上落后的生产方式,农村生活虽然有所好转,但粮食接不上季仍是常态。有年春末的一个晚上,我被一阵浓烈的旱烟味呛醒,昏黄的灯光下,烟雾缭绕,炕边放着半袋粮食,父亲一声不吭圪蹴在地上,一锅接一锅抽着廉价的旱烟,母亲则在一旁唉声叹气。第二天才听母亲说,家里快接不上新麦了,昨晚你爸到凤翔“鬼市”上买了半袋烟熏玉米,当时一上头,买得贵了,你爸后悔得一晚上睡不着觉。这事过去已经几十年了,但那个春末的夜晚,昏黄的灯光,呛人的烟味,父亲佝偻的身影以及因懊悔与不甘而扭曲的面部表情,依然印刻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那时候我上小学,校园一角是老师的灶房,每天排队放学时,总能看到下课早的老师已经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油泼辣子干面开咥了。我当时很纳闷:老师们并没有动手做饭,这一下课怎么会有饭吃?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此后好多年我都高度怀疑,自己当年之所以那么刻苦努力地读书,一定与这碗红艳诱人的干面不无关系。
还有一件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事情,仍然与吃有关。那是一个秋收季节,生产队组织男女老少给高粱脱粒。经不住小伙伴的撺掇,趁大人不注意,我们在衣服口袋和鞋窝里灌了高粱粒,到邻村换回了一大碗豆腐脑。正甩开腮帮子大吃之时,父亲回来了,我炫耀地说明了豆腐脑的来历,热情地邀请父亲品尝,满心期待着父亲的夸赞。不想父亲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目如寒剑,一字一顿说了一句话:“我不吃,我嫌贼腥气得很!”说老实话,此后几十年,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好吃的豆腐脑,但父亲当年说的那句话,以及不容置疑、斩钉截铁的语气,连同那餐酸辣可口、美妙绝伦的豆腐脑,在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我日后的做人做事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加上连年风调雨顺,科技发展,粮食丰收,人们再不用为吃饭发愁了,反倒是控制饮食、变着法子减肥以及科学饮食、荤素搭配、光盘行动渐渐成了主旋律,见面“吃了么”的问候也变成了更加官方的“您好”。带孙子的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为让小孩多吃一口饭,可谓煞费苦心,满院子追着喂饭的场景每天都在各个小区上演。每每给孩子讲起当年父辈们为吃饱肚子受的那些难场,女儿总是一脸狐疑,瞪着天真的眼睛问:“这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最新《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3年仍有约7.33亿人面临饥饿,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回望历史,中国的老百姓一直以来也不都在温饱线上挣扎么?人们不再为吃饱肚子发愁也才是这几十年发生的事。现在每次去超市,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来自东南西北的美食,相信不少人与我一样又面临新的烦恼:今儿吃啥呀?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