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本市新闻
第05版:本市新闻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副刊
第08版:大美中国
标题导航
|
销售化妆品无标签 不履行三包义务
春风暖人心 就业惠民生
路通了 村美了 人富了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路通了 村美了 人富了
凤翔区以工代赈助力乡村发展
本报讯(李伟旗)近年来,凤翔区紧扣“凝聚人心促发展,以工代赈惠民生”主题,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举措。如今,全区产业路修通了,村容村貌变美了,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凤翔区累计实施以工代赈专项项目8个、推广项目18个,撬动各级资金4300万元,直接带动1315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261.5万元,走出了一条以工代赈促进群众增收、乡村焕新的特色路径。
走进凤翔区陈村镇紫荆村,新铺设的混凝土道路平坦宽阔,排水渠、排水管等设施安装完备。这一由中央财政支持260万元、村委会自筹68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不仅完善了村里的基础建设,更让村里208名村民参与建设,人均增收近万元。村民屈舜评高兴地说:“以前我们村都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出行极为不便。现在好了,不管什么天气都能轻松出门,农闲时还能在工地打工挣钱。”2024年,陈村镇通过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节约建设成本约20%,328万元投资转化为208个就业岗位,实现“建好一个项目、培养一支队伍、激活一片乡村”的叠加效应。在柳林镇宋村的建设现场,村民们干劲十足,挥动着铁锹,认真清理家门口新挖排水渠道里的余土(见上图)。
“我们采用‘培训+上岗’的方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学技术增加收入,像这样有一技之长的群众,在全区重点工程中已达229人。同时,我们还购买了工程保险,让群众干得放心、挣得开心。”凤翔区发展改革局副局长田锋告诉笔者,为了保证以工代赈工作的顺利推进,凤翔区建立健全以工代赈工作组织机构,19个部门、12个镇办协同联动,全面推进全区以工代赈工作规划、综合协调、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等工作。自2023年以来,凤翔区几次召开联席会议,推动解决劳务组织、报酬发放等23项具体问题,规范有序地推进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建设。结合在全市首批实施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他们分阶段、分步骤细化操作程序,紧紧抓住关键环节,确保以工代赈项目精准、规范、高效实施。
“2025年,凤翔区还将实施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和以工代赈示范项目4个,目前已进入招标及施工阶段。”田锋说,他们将通过一个个以工代赈项目的成功落地,书写好乡村振兴的凤翔答卷。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