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我们村的挂面
杨青峰
  我的家乡小营村是岐山县著名的挂面村。据老一辈人说,我们村的挂面少说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曾经易家、张家、杨家这几户的挂面都很有名气。清光绪年间,岐山挂面还被地方官员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平时,村上老人一起聊天时,无不自豪地说:“咱岐山挂面不简单哩,1931年出过国留过洋,还参加了旧金山博览会,荣获银奖呢!”
  小营村地处岐山县城西南方向的塬上,这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主产小麦。于是,加工挂面就成了人们冬闲时的一项主要营生。一来挂面可以拿出去卖钱,或者换回其他生活所需;二来挂面容易消化,可以作为那时产妇和病人的营养品;三来挂面是走亲访友必不可少的礼品,特别是春节期间,外甥去舅家纳礼或者女婿去岳父家拜年,必备的礼品就是二斤挂面、二斤牛肋条肉。即便在平时,挂面也是人们招待亲戚朋友的上等佳肴,下把挂面,打个鸡蛋,再加个油饼,是当时丈母娘招待女婿的首选。“房檐水,打线线,他舅来了吃啥饭?羊肉包子下挂面,‘扑哧扑哧两大碗’。”这首家乡流传的歌谣描绘了客人食用挂面的高兴情景,也表明在当时用挂面招待亲友才足以表达主人的诚心诚意。
  我从小就常看父亲加工挂面,还当过父亲的帮手呢。说起来,做挂面是一项非常辛苦的活儿,需要起早摸黑,昼夜不停地连轴转。从当天下午到第二天午后,要完成“和面”“揉面”“盘条”“醒面”“上面”“开面”“晾面”“切面”“包面”等多道工序,这其中包含着精细周到的技术和独特的手艺。拿和面来说,一次要把三十斤左右的面粉放在一个大瓷盆里搅拌、搋匀、揉透,不仅需要力气,还要有窍道,然后再放到瓷盆醒发,分三次做成条形。先揉至小孩胳膊般粗细,放到盆里“醒”一会儿,再进行第二次做条,这次要如擀面杖般粗细,再“窝醒”一会儿,进行第三次做条,做成手指头一样粗细的圆柱状条子。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上面”这一环节。前一天晚上“盘”在瓷盆里的面条,要在第二天黎明以前,用手把面条搓细搓匀,以“8”字形缠绕在两根平行的竹棍上,然后别在两个间距20厘米的孔中。如果没有娴熟的手上功夫和技艺,面条很难搓得匀溜细致,还可能会在下一道工序上卡壳,造成断面或者成品面粗细不够齐整的情况,使挂面成色打了折扣。
  说到“出面”,那可是最让人开心的时刻,也是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到了午时,冬日的太阳洒下柔和的光,村子里做挂面的人,都在自家门前的木架上展示劳动成果,这是辛苦了几天的他们最开心的时刻。一条街道上,“呼啦啦”扯起一道道人工墙,在阳光的照耀下,随着轻轻吹拂的微风,白里带着淡黄的挂面“哗啦啦”地抖动,仿佛一支舞动的乐队在为主人献礼;好似大海上行驶的轮船,扬起一道道风帆迎风破浪;又好像刹那间出现在眼前的瀑布,在艳阳的映衬下垂直流泻……
  一柱挂面挂好后,主人总要欣赏片刻,再继续操作,直到槽子里的挂面被依次“挑”出来,进行完“出面”程序,被挂在木架上。大约一小时过后,晾干到八九成的挂面被“挑”到屋内的木架上继续风干,最后再切面、扎捆、包面。
  改革开放以来,小营村的挂面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2006年,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村上成立了挂面加工厂,组建了专业合作社,负责挂面生产经营。随着科技的发展,又引进了空心挂面加工技术,既保留了传统手工挂面的生产工艺,又提升了产品质量,大大加快了挂面生产速度,增加了村民收入。现如今,我们村的挂面行销甘肃、四川、山东、内蒙古、西藏、新疆等20多个省区,挂面产业成为省、市、县“一村一品”龙头产业的典型。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