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稿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冬日说九
“数九”来历
“数九”民俗
“数九”雅事
“数九”养生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数九”民俗
本报记者 罗琴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上月23日,在渭滨区一所幼儿园里,中班的老师正在给孩子们教“数九”儿歌。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不同“九”时期的物候变化与气候特征,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
从冬至开始,便进入数九寒天。这是民间特有的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从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我市幼儿园教师毕雅婷说,数九民俗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古人通过这种方式,将漫长的冬季进行细致划分,它是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代表了从隆冬到阳春各种物候现象的变化规律,是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毕雅婷还说,除了学唱数九歌,民间还有填九九消寒图的雅趣。常见的消寒图有文字、梅花、圆圈三种形式。以梅花消寒图为例,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从冬至开始,每天用红笔或颜料染一瓣梅花,染完一朵花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遍则春回日暖。“我们在教学中常会鼓励家长在家中陪孩子一起染消寒图,这种记录时间的方式,也蕴含着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
“数九”民俗不仅仅是对冬季的一种计时手段,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生活情趣。它提醒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寒冷的冬季养精蓄锐,同时也传承着那份深藏在民族记忆中的文化基因与情感,让后人能在这些古老习俗中感受到先辈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使传统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绵延不绝。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