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03 寻周记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文学周刊
标题导航
|
寻周记
寻找 感受 传承
一场跨越时空的追寻
皇皇巨著的序言开篇
我的儿孙也相继从事了考古
我有义务守护好脚下的文物
几代“周原人”的梦想必将达成
用笔讲好周的故事中国故事
让更多人喜爱宝贵历史遗产
做好文化的倾听者和传播者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寻找 感受 传承
本报记者 张家旗
秋冬之交,我们循着几千年前周人迁徙的足迹,踏上了寻周之旅。说实话,刚开始采访时,采访团所有成员的内心都有些惴惴不安。毕竟,几千年前的事情,谁能说得清楚?如果仅仅围绕西周青铜器上那些艰涩难懂的铭文来采访报道,“寻周记”也就只能变成“说文解字”;如果仅仅围绕关于周人的古庙古祠古墓来报道,“寻周记”也就只能变成“寻碑记”;如果仅仅围绕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来报道,“寻周记”也就只能变成“传声记”。
一场酝酿许久的大型采访活动,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形式。
总之,腿先迈起来。
我们按照史料中记载的周族迁徙路线,赴宝鸡、杨凌、咸阳和甘肃省庆阳市等地采访;我们按照故事中记载的周人周事,踏遍了周原附近的镇街村庄;我们按照周礼中记载的制度和习俗,采访了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
在采访过程中,最触动我们的,不是精美的文物,也不是宏伟的古建筑,更不是那些端坐于大殿之中的雕像。
是人。是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周人后裔,是在他们口中、手中逐渐“活”起来的周人先祖。
岐山县岐阳村74岁的村民杨水怀自发学习研究先周历史知识和周文化,并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村中流传的周三王故事结合起来,写出好几版解说词,义务为游客讲解。扶风县云塘村79岁的村民李得胜遍访周边村庄高龄老人,自费赴咸阳、杨凌寻找珍贵史料,自费出版《周原典故》一书,只为记录传播西周历史、周人故事。岐山县贺家村的贺世民老人,对周原上星星点点的遗址了如指掌,对各种西周文物如数家珍,说起自己曾参与过的考古发掘工作经历时,依然滔滔不绝、记忆犹新。38岁的西安货运司机贾磊骑摩托车来宝鸡旅游,在路边看到周太王陵的指引牌,专程赶来拜谒,只因他为周人后裔的身份而自豪……
还有许多和他们一样的周文化爱好者,从事着各种工作,但都因优秀传统文化诞生在自己的故乡而自豪、热爱,又因为自豪和热爱而传承、弘扬。
当我们走出宝鸡,又遇见了更多的周人后裔,听到了更多的周人故事。在甘肃省庆阳市采访时,陇东学院教授齐社祥为记者介绍了当地与周礼相关的丧葬文化。为了更加形象地展示,当地文化爱好者徐磊自费购买了孝帽孝衣,向记者展示,并详细介绍。得知宝鸡记者来做周文化系列采访,甘肃老人高仰瑞坚持拖着病体,拄着拐杖蹒跚而来,他像迎接多年未见的亲人一样激动,为记者讲述在当地流传的周人故事。在甘肃省采访时,庆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孙玉珍在中心支持下,邀请到七八位专家学者与记者同行,确保每个采访点位都有两位以上的专家为记者答疑解惑。在咸阳市旬邑西头遗址实习的西北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冒着大雨带领记者穿过农田走进遗址,只为介绍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咸阳市武功县郑家坡村村民边宏厂和郑小利,仍能清楚记得40多年前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在此发掘的点点滴滴,他们不记得文物有多少、价值多珍贵,但仍能记得和气友善的“周方”队长,仍能记得宝鸡考古人有多敬业、多热情……
只有纯粹的热爱,才能有如此的热情。采访中,我们一次次被震撼,一次次被触动。震撼于我们的先祖,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如此珍贵、如此浩瀚的印迹;触动,则是因为我们深刻感知到,数千年之后,传承依然不断,周人的故事,仍在继续。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