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立于天地生民之间(下)
吴佳骏
  午后一点四十分,我乘坐的高铁到达岐山站。岐山县与眉县毗邻,坐高铁只能在岐山下,然后坐汽车去眉县。渭河正值枯水期,岸两旁的垂柳少了水的滋润,株株口渴难耐的模样,叶子呈焦黄色。河对面的土塬上,绿植青青,偶有黄砂岩裸露,像一块一块的雀斑。塬难道也会患病吗?这只能去问塬下流淌的水,或塬上飞翔的鹰了。
  但我不想问这个问题,我只想问你。你在横渠勤学苦读的日子,是否也曾跑去渭河边濯足,看鱼戏浅草,虾钻泥洞?是否也曾登上土塬,观朝霞暮色、流云飞鸟?想必你是不会去的,你将时间都耗在求学问道上了。
  嘉祐二年,三十八岁的你赴京赶考。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巷上,你有恍若隔世之感。人生大半的光景就这么流逝了,而你却感到自己一事无成。所幸你满腹经纶,对参加此次科考胜券在握。
  无疑,你对自我的认知是到位的。而且,运气也好。担任此次科考的主考官乃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他极力主张科考改革,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公开申明凡善工“太学体”(当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体),辞藻华丽但内容空洞之文,一律不取;而文风质朴、内容务实之文,将获得青睐。这正中如你一般考生的心意。
  欧阳修当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担任主考官的这次丁酉科考被誉为千年科举“龙虎榜”,共取进士388人。其中,既有后来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和曾巩,也有被后人奉为理学大家的程颢,还有位极宰相的曾布、吕惠卿、章惇。当然,你也是这批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你们共同光耀了中华文明的长空。
  在候诏待命之际,你获宰相文彦博支持,于开封相国寺开坛讲《易》,名动京城。这期间,你偶遇程颢、程颐兄弟,与他们在一家客栈秉烛夜谈,坐而论《易》,对二人的易学思想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后二程声名鹊起,备受尊崇,你也有功劳。
  后来,你在祁州司法参军和云岩县令等职上,依然虚怀若谷,刚正不阿,政令严明。你自始至终推行德政,体恤民情,不但每月设酒食款待乡民,听取他们对官府的意见,还多方筹措资金,为云岩县兴办免费学堂,让众多读不起书的穷孩子有了书读,躬身践行了“民胞物与”的主张。
  熙宁二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宋神宗鼎力举荐你,你进京面圣。宋神宗想考察你到底有无才能,故意问你治国之道。你毫不惊惧,深思熟虑地答道:“治国应以古代为法,德治为本,均土地,解民困。”宋神宗听后,满心欢喜,遂任命你为崇文院校书。
  其时,王安石正大力推行新法,欲邀请你加盟,助他一臂之力,被你婉言拒绝了。你并非反对变法,只是觉得王安石太过激进。你的这个想法,跟苏轼的想法相近。可王安石岂会听从他人劝阻。他坚持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而你和苏轼等人却袖手旁观,这显然是得罪了他。
  你尽量避免跟王安石接触,不久,你被派去明州调查一桩贪污案。办案归来,发现弟弟张戬也因反对变法而跟王安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你预感到大事不妙,为免遭横祸,你不得不辞官,回到眉县横渠,过起了曾经那种闲云野鹤般的读书日月。
  此时的你已经五十一岁,进入人生的晚景。你原以为,自己就要这样落寞至死了。谁承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却开创了学术上的新辉煌。
  站在你的祠堂前,我的心情极度复杂。门前的两棵古柏直刺晴空,好似要向那个巨大的火球示威。几个小学生,在字正腔圆地向游客讲述你的生平事迹和理学思想。几只蝉,躲在枝丫间,高一声低一声地叫。不等这个秋天结束,它们就将归于沉寂,再也不会被人提起。
  我从聒噪的蝉鸣声中回过神来,凝视着于右任先生书写的你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顿感周身元气充沛。再看侧面的碑石上,刻写的你的《西铭》一文,更是感慨丛生。
  你回归横渠后,可谓迎来了思想上的成熟期。你开馆授徒,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你的孜孜灌溉下,慕名而来的门生越来越多。你常对学生说:“天下富贵有时尽,唯有道义永无穷。”这是你在官场沉浮后的体悟,还是生命经验带给你的启示呢?想必你也难以说清楚。重要的是,你在迟暮之年创立了关学。
  我才疏学浅,自是吃不透你的关学之精髓,只粗略知道你的关学包括气本论——太虚即气与气化万物;辩证法——一物两体,动必有机;人性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认识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这些认知都太博大精深了,对后世儒学更是影响深远。
  自古以来都不缺饱学之士,缺的是开宗立派的人物。群星容易找,孤星不易得。仅凭你的关学思想和《正蒙》一书,你就堪称北宋理学界的一位大儒。
  可叹的是,人一旦成就过大,便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熙宁十年,秦凤路守帅吕大防非常推崇你,认为你全盘继承了古代圣贤的思想,再次向朝廷举荐,宋神宗召你回京任职。此时,你已是个疾病缠身的老头子,深感经不起长途奔波,不宜入朝为官了。可圣命难违,你只得强撑病体,折腾至京城。在路上,你想,自己虽日薄西山,倘若还能为朝廷尽绵薄之力,做最后一点事情,将死而无憾。
  抵达京城后,神宗皇帝任命你为知太常礼院。这个官职主要负责礼仪祭祀之类的事务,地位相当崇高。你不想辜负皇帝的信任,带病熬更守夜地履行职责。你知道在皇宫里,做任何事情都得小心谨慎。
  可你上任没多久,麻烦事就来了。有官员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也正是因为这个建议,你和一名礼官产生了分歧。你俩互不相让,搞得水火不容。皇帝睁只眼闭只眼,并不做评判。你一气之下,再度请求辞官,回横渠养老。宋神宗见你的确病得不轻,料定你没有多长时日了,便准你回乡。
  你突然变得轻松了,在心中暗下决心,这次回乡后,将不再过问朝政之事。可命运总爱捉弄人,上苍并没有给你回归故地的福报,你死在了归乡的客栈中。死时连一个收尸人都没有。你的学生闻讯后,匆忙从长安赶来,将你的遗体运回眉县横渠进行了安葬。
  那一年,你五十八岁。
  呜呼,星垂大野,月落荒寺,一代鸿儒,如灯熄灭。你的死,留给后人无尽的悲叹和惋惜。
  从你的祠堂出来,我去了秦岭主峰太白山,它是眉县的一座高峰,如你一样。从你这座人文的高峰走下来,我必须朝着自然的高峰攀登。不然,我会发现自己的渺小。这绝非自我矮化,或对他人“封神”。只因人活着,是需要有精神灯塔的。否则,我们将坠入茫茫大海,或隐入黑暗深渊,既找不到此岸,也找不到彼岸。生存犹如盲人摸象,任由自生自灭。故凡对未来怀抱憧憬的人,都渴望有一盏明灯,一座高峰。
  有了明灯的照耀和高峰的指引,我们才能驱散内心的迷雾,找准前进的方向。当然,假如我们都能将各自活成一盏明灯或一座高峰,那就更是善莫大焉了。
  即使我奋斗终生也成不了高峰,但我愿意成为一个仰望高峰的人。懂仰望,方能知敬畏;知敬畏,方能致广大。
  不知横渠先生是否赞同我的说法?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