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所组织养员开展趣味游戏活动 护理员为肢体残疾养员清洁口腔 庞文渊 秦玮玮 王育芝
这里,有一个特殊群体,324名养员,他们来自全市城乡特困家庭和流浪乞讨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智力、肢体残疾。
这里,有一支爱心团队,200名干部职工,他们用一颗赤诚的爱心、善心、诚心,长年累月为这个特殊群体提供养护医疗服务,把人间大爱倾注在每位患者身上。
这里,就是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宝一福)。多年来,全院职工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百姓家庭解愁,遵循“您在我心里、我在您身边”的服务宗旨,弘扬“不离不弃、不等不靠、不断超越”的职业精神,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把特别的“爱”无私奉献给这些特殊群体,创新探索出“23344”医养新模式(即:门诊、住院2份病历;入院、日常、年度健康3本记录;生活、医疗、康复3本日志;主管医生、科主任、行政、医疗四方查房制度;个人、班组、所、院四级质控),谱写了一曲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大爱之歌。
不离不弃:用爱心守护照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面对复杂的特殊群体,宝一福聚焦养护服务主责主业,视服务对象为亲人,以责任赢信任,不离不弃,用爱心精心呵护,用挚爱长期坚守,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多年前,党坝河、党卧龙……这些无名无姓的孤儿,被爱心人士从不同地方捡到送进福利院收养后,照护人员给他们起了以党为姓的特殊名字,寓意在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下健康成长。目前,全院共有22名特殊的党姓人员。
18岁的武军军(化名),重度脑瘫、肢体残疾、语言智力严重障碍,体重、身高如同七八岁儿童,一直卧床不起。面对这个身体、智力严重发育不良的孩子,护理员卢婧延从不嫌弃,用心呵护,用爱坚守,先用注射器将流食一点一点挤进他的嘴里,缓解了营养不良的燃眉之急;后来,为了加强营养,她把给自己孩子吃的米糊用奶瓶从家里带来,喂给武军军吃。刚开始,武军军不愿吮吸,卢婧延就把武军军抱在怀里,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哄着进食,慢慢地武军军适应了用奶瓶饮食的习惯。每天,卢婧延给武军军洗脸沐浴、修剪指甲、更换尿布、活动肢体、按摩排便,在卢婧延日复一日的精心护理下,武军军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
汤占斌,在护理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亲手护理的精神病患者和重度肢体残疾病员有800多名。精神病患者宁强强(化名)曾病情发作,在家用凶器致死了家人,被公安局送来时,满脸杀气,病区养员都感到恐惧。汤占斌克服心理障碍,耐心地帮助宁强强理发洗澡、换衣服、拉家常,宁强强慢慢地融入了服务对象的群体生活。养员刘涛(化名)因身体瘫痪,长期卧床,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双足面临坏死。为了保住双足,汤占斌坚持每天用热水为其热敷,用高锰酸钾泡脚,进行足部按摩。面对特殊人员的特殊生活照护,汤占斌从没有埋怨,从没有放弃。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顾,刘涛双足逐渐恢复了正常。
小雨(化名)患有精神分裂症,康宁医院魏晓平大夫接诊后,经过精心治疗,其病情得到了控制,不到一个月便顺利出院。然而,由于家庭成员对精神疾病认知不足,担心小雨服药后会影响家务劳动,就限制小雨正常服药,导致小雨的病情多次出现反复。魏晓平得知后,先后两次走进小雨家,与其家人座谈交流,详细讲解科学治疗精神疾病的基本常识、服药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症状,消除了其家人心中的疑虑。在魏大夫和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长期规范治疗,小雨病情逐渐好转,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并成家立业,结婚生育了两个健康的孩子,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不等不靠:用善心温暖养员
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作为集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养护于一体的公立精神卫生福利机构,一代一代护理员不等不靠,从自身做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传承,相继涌现出一家三代、夫妻、兄弟姐妹、叔侄等在特殊岗位上的奉献者,他们用善心温暖着养员。
护理员卫宝娟的父亲是从部队转业到福利院工作的,父亲早出晚归的忙碌身影,给卫宝娟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长大后,她决心要像父亲一样到福利院为特殊群体作贡献。1997年,时值19岁妙龄的卫宝娟,毅然应聘了福利院护理员岗位。在她的影响下,2016年她爱人从部队退伍后,也加入福利院养老护理事业中来。
20多年来,卫宝娟寒来暑往、起早贪黑,把全部心血和汗水倾注在照顾孤残老人身上,诠释着一名养老护理员的大爱之情。为了提高养老护理技能,她对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勤奋好学,钻研业务,利用业余时间,向书本学、向老师傅学、向网络学,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成为养老服务的行家里手,先后获得省“福彩杯”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市“福彩杯”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陕西省技术能手、省市最美养老护理员等诸多殊荣。
一位老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下肢浮肿、行走不稳、吞咽困难,成为卫宝娟重点关照的对象。在一次就餐时,卫宝娟突然发现老人面色铁青,根据经验她果断判定老人噎食了,于是立即采取海姆立克法急救,终于使老人转危为安。医生说,多亏发现及时、处理得当,不然后果难以想象。一位90多岁的赵大爷,因患脑梗留下后遗症,长期卧床不起,卫宝娟一直陪伴其身边,利用科学护理方法,定时为老人按摩翻身、排便接尿、擦洗喂食。在老人卧床的90多天里,身上没有出现一处褥疮。老人在弥留之际,用布满皱纹的手抓住卫宝娟的手,微笑着离开了人世。卫宝娟含着泪水为老人穿好寿衣,同大家一起为老人处理了后事。
不断超越:用诚心找回真爱
大爱无疆,仁心为怀。为了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宝一福常态化举行集体过生日、趣味游戏、健康讲座、保健理疗等活动,不断拓展养护医疗服务范围,用一片赤诚之心,为养员找回人世间超越亲情的真挚之爱。
今年30岁的郭敏,在福利院从事养老护理工作10年。在郭敏的人生背后,包含着催人泪下的心路历程。原来,郭敏是一位四川姑娘,在她年幼时,妈妈在河北打工,爸爸带她从四川成都老家坐火车去河北探望母亲时,在火车站遇到了人贩子,她不幸被拐卖,后又被卖家抛弃,几经周折,让一位宝鸡的爱心人士送到了福利院。护理员张晓玲看到这位小女孩十分惹人疼爱,就领养了她,起名郭敏。有一天,张晓玲发现郭敏鼻头发红,还流鼻血,就急忙送到了医院检查,发现她鼻子里竟然有颗2厘米长的螺丝钉,医生就用钩子钩了出来。郭敏13岁那年又突然犯了癫痫,张晓玲多次带她寻医看病,郭敏的病情才得到控制。张晓玲对郭敏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宁愿自己累点苦点,也不让她受一点儿苦和累。
在郭敏18岁生日宴上,张晓玲告诉了郭敏的身世。为了打开郭敏多年心结,找到她的亲生父母,张晓玲通过寻人团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并通过宝鸡警方摸排走访,但一直杳无音信。张晓玲就采集郭敏DNA信息,送到全国打拐数据库,通过比对分析,最终,郭敏在央视《等着我》节目中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2015年,郭敏为了报答养母之恩,想进福利院和养母一起照护服务精神病患者,第一社会福利院党委满足了她的心愿,决定聘用她为养老护理员。郭敏说:“我是在福利院张妈妈抚养下长大的,这里对我有情感,我要把我的青春爱心奉献在这里。”2017年,张晓玲又为郭敏找到了爱人,帮她走进婚姻殿堂。如今,郭敏已成为2个孩子的母亲。每逢节假日,她带着孩子去养母家看看,洗衣做饭、拉家常。闲暇她还给远在成都的亲生父母打电话、发视频,嘘寒问暖,尽到为人之妻、为人之母、为人之女的责任。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党委书记、院长高芳珍说,“我们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根本遵循,传承好福利院百年名院的优良作风,抓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力推进医养办院、康复兴院、文化建院、人才立院,实行制度化管理、个性化服务、专业化介入、社会化互助,切实把这一特殊群体当作自己的亲人,持续推进医养康优质规范服务走深走实走心,奋力书写我市社会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