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农耕记忆
张永麟

  走进眉县三星文化创意园,一楼大厅镶嵌的“君是故乡人,应知故乡事”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是近在咫尺的农耕文明的全新展示,这是发自肺腑的心灵震撼,这是一次记住了乡愁、忘不了乡音、留住了乡情的美好回忆。
  这幢大楼共有三层,展陈的全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物件。一楼大厅内,陈列着解放牌卡车、东方红拖拉机、绿色帆布篷的军用吉普车、旧式军用三轮摩托车……这些我曾熟悉的旧车辆静卧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它们记载了交通运输工具从无到有的沧桑变迁。当我看到这些笨重的“铁疙瘩”时,不由得感慨万千,在那个交通落后的年代,这些交通工具红极一时,曾让无数人羡慕不已。眼前的链轨拖拉机,那时一个公社才有一台,每年进入秋播时节,它冒着一道道黑烟,轰隆隆地在田野里来回穿行,深耕过的地块,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农耕文化展示区,有纺线车、织布机、铁叉、木杈、独轮车、镰刀、谷叉、木轮马车、尖叉、背篓、木犁等物件,让我眼花缭乱。看到这些曾经熟悉的农具,我感到格外亲切,思绪也回到了夏收时节的生产队麦场……
  记得我十五岁上初中时,每到星期天或学校放暑假,为了挣工分,小小年纪就干起了力所能及的农活。大人在麦场摊麦捆时,我常常两手各提一捆麦,飞快地跑,将麦捆放在大人跟前,他们便解开麦腰,将麦穗头朝太阳摊开,碌碡碾压几遍后,下午三四点,开始起场收麦子。大人们用木杈,将泛着光的麦草抖了又抖,将抖净的麦草挑成一个个小堆。我们这些小孩最爱推尖叉,从很远地方加速冲向麦草堆,然后推上沉甸甸的麦草在麦场上飞跑。推完麦草,好多人并成一排,又用推耙步调一致地将麦粒麦糠推到麦场中心。大伙儿你追我赶比谁推得快,麦场上欢声笑语。
  走进三星文化创意园二楼木工室,这里处处体现着工匠精神。室内墙上挂满了各种木工工具,大锯小锯共有十余个,大小凿子也不下十余种,墨斗、大小不一的刨子足足有二十多个。看着这些旧物件,我泪流满面,睹物思亲,仿佛看到了父亲给十里八乡的乡亲盖房的情景……
  那时父亲领着他的三个徒弟,在剥了皮的圆木头上用墨斗打下一道道墨线,然后用脚踩住木头,“咯吱咯吱”的拉锯声,是美妙的劳动音符,木头被锯成了长短不等的圆木。父亲左手按住凿子,右手挥动斧头敲打凿子顶部,顿时,光滑的木料被凿成了深浅不一、形态各异的卯榫。他将卯榫有机地套在一起,就构建起了盖房用的人字梁、立柱、檩条等。立木时,父亲忙前忙后地指挥着,在“嗨哟!嗨哟”的号子声中,架起人字梁和檩条,众人一齐扶起立柱。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立木仪式才算告一段落。此时,东家早已备好酒席款待木匠和前来帮忙的乡邻,吆五喝六的划拳声此起彼伏,你一盅、他一杯轮番敬酒。父亲来者不拒,一饮而尽,喝得脖子通红,借着酒兴吼唱起了秦腔……
  走进三星文化创意园,勾起了我对父亲纯朴勤劳一生的回忆,他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木匠,是麦场农活的把式。岁月苍老了他的容颜,时光佝偻了他的身影,他的一生辛勤耕耘,用瘦弱的身体把我们兄弟姐妹七个拉扯长大,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在展厅出口的墙壁上,我看到一块醒目的《乡愁赋》牌匾,文字简洁优美,寓意耐人寻味。我置身其中,仿佛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
  离开三星文化创意园,我的思绪仍徜徉在对童年往事的美好回忆中,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池塘中,一汪清泉晶莹剔透,清澈见底,牛儿在渠边悠闲地啃着青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