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岁月深处的红薯
冯旭荣
  岁月渐行渐远,记忆如同长在地下的红薯根须,越扎越深,越伸越长。
  那些年,塬上的土地干旱贫瘠,收成一半靠天、一半靠人,水是影响庄稼生长的关键因素,天旱时,人们吃水都成问题,浇地就更别想了,唯一能做的就是种植耐旱作物,最大限度争取产量。红薯适应性强、抗旱品质好、产量高,深受塬区农民喜爱,成为重要的种植物种。
  春天是栽种红薯的季节,一场春雨过后,人们从自家的苗圃中拔出粗壮结实的红薯苗,开始下地种植。有时等不到下雨,就要挑水抢时栽种。下午时分是种植薯苗的黄金时段,红薯苗可以避过烈日暴晒,成活率比较高。
  吃过下午饭,男人挑着水桶,女人拿着镢头提着薯苗,来到自家地头,男人用镢头刨出一个个土坑,株距行距就像用尺子量过,列兵布阵般整齐划一。女人舀一瓢水和上稀泥,先让苗根沾上泥,然后分开薯苗,一窝丢进一棵。接着一手把苗扶正,一手用土埋好,埋至一半深时将土夯实,再从水桶中舀水,均匀浇灌在坑里,等水渗得差不多了,才用土填满。一切都是为了保墒,提高薯苗成活率。
  栽种红薯算不得体力活,但必须长时间蹲在地上,时间一久,腰酸腿困,比扛重物还累。我实在受不了这“罪”,只能蹲一会儿便站起身,不停地扶腰捶背,实在撑不住了,索性就跪着干。领受过栽苗的辛苦后,我宁可去挑水也不愿蜷缩着身子受那份煎熬。
  翌日早上,站在地头观望,一棵棵薯苗竖直挺拔,一派蓬勃景象。然而,接下来却是一连数日的晴天,薯苗开始变得无精打采,有的甚至蔫头耷脑,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于是,我们又不得不挑起水桶、提着备用苗,补墒补栽。
  终于,薯苗慢慢婆娑开来,田地被一片绿色覆盖,此时心情也如同伸展开的薯蔓迎接着阳光雨露,蓬勃滋润。经历了酷暑、秋朔,终于等到红薯成熟季节。霜降一过,人们便开始收获期盼已久的地下“宝藏”,此时,庄稼人的喜悦不仅绽放在脸上,更展现在割蔓的镰刀上、挥舞的镢头上。
  割蔓是一项细心活,需把每一窝红薯的枝蔓割去,留下一截主蔓在地表上,犹如“引信”,标识出每一窝红薯的位置,这样才不会盲目地刨挖。在我家乡,刨红薯也叫出红薯,活儿虽然笨拙,却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有经验的老农,都是先在薯蔓两边各刨一下,使周围土质变松,再在蔓的前方来上一镢,这样就不会伤着红薯。这种出红薯的方法虽然消耗体力,但刨出的红薯个头完整、品相好。一镢头下去,一窝红薯从地里探出身来,用手一提根蔓,大大小小的红薯滴里嘟噜,甚是可爱。
  出好的红薯要在地里通风晾晒一会儿,等表皮变干后,再小心地装进竹笼里运回家,经过挑选,把个头匀称、没有伤疤的红薯放到薯窖里。家乡的薯窖一般都有一两丈深,窖底温湿度好,红薯可以存放到来年春天。那些有伤疤或品相差的就留着当下吃或切成片晾晒,或打成浆做成粉面(淀粉),制成凉粉、粉条。
  闲冬时节,父亲总要带我到出过红薯的地里“补捡”一番。父亲就像变魔术般在曾经刨挖过的红薯地里翻捡出许多遗漏的惊喜。而我却刨不到几个,这不是凭运气,而是靠劳动智慧。
  红薯的吃法很多,不管是蒸、煮、烤、炸,都有着独特的滋味和挥之不去的诱惑。红薯经过加工,可以制成粉条、凉粉、炒粉、穰皮等,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早先每到冬季,学校门口就会有一位身着蓝棉袍的大爷守在火炉旁,不紧不慢地翻烤着红薯。无须吆喝,那特有的香气会弥漫开来,学生们抵挡不住诱惑,课间火炉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而我却很少光顾。
  对我这个农村娃来说,烤红薯不算什么稀罕物,花钱去买不划算。周末的晚上,我会在蜂窝煤炉上放几个洗好的红薯,上面扣一个废弃的搪瓷脸盆,然后去邻村看一场露天电影。等回来时,老远就会闻到诱人的香味,那是冬日里美好的回忆。
  我也喜欢吃蒸红薯。在大铁锅里放上箅子,添些水,将洗好的红薯摆在箅子上,盖上锅盖烧起旺火,等红薯快熟时改成文火,这种蒸红薯的方法最常见。然而,家乡的人却喜欢用瓷碗代替箅子,把一只瓷碗倒扣在锅底,添上水,将红薯摆放在碗的周围,这种方法当地叫“焪红薯”,添水是关键,水少了易把锅蒸干,水多了红薯会浸在水里,只有当红薯蒸好时碗下还有一些余水才最显示水平。这样“焪”出的红薯味道也极好。剥去一层薄薄的皮,咬上一口,甘甜美好,满嘴留香,只是下咽时,有时会噎得人伸脖鼓眼,直拍胸脯,一副如同吃了干焙炒面的表情,却让人难以忘怀。
  记忆里的童年,冬天,天还未亮,风箱的“啪嗒”声便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窗外一夜的积雪将庭院映出淡淡白色。这时,母亲早已将洗好的红薯放进铁锅里,父亲拉着风箱,“啪嗒,啪嗒……”奏出乡村特有的晨曲。红薯的香气弥漫开来,在屋子、庭院和巷道里四处飘散,母亲唤我起床的声音在此时响起,上学的书包里常装着热气腾腾的红薯和父母不尽的叮咛。
  岁月匆匆,那根植在脑海中的薯味,不仅伴随着一生的牵念,还融入了许多美好的情感记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