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传承人赵智轩
古法匠心铸青铜
本报记者张琼

  在宝鸡市区、太阳市等地的青铜器雕塑熠熠生辉,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在一些文博场所中,精美的青铜器复仿制品更是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复仿制品不仅是对古代文明的传承,更是对现代技艺的考验。在这背后,有一位56岁的扶风汉子赵智轩(见左图),他的一双手,围着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忙活了40多年,他的作品频见于城市街景和高校课堂。4月26日,赵智轩和儿子赵凯向记者讲述了这门手艺的传承故事。
  这两天,赵智轩忙着在西安采购设备,看到那些具有3D扫描、3D打印、定向加温等功能的设备,赵智轩颇为感慨:“这门手艺可用的设备越来越先进、科学了,过去许多体力上的苦不必吃了。但我们的制作方法还是照着父辈的古法,从制模、脱蜡到浇铸,都得人盯着上手做,丝毫马虎不得,力争还原器物的韵味,要不复仿制就没有意义。”
  赵智轩的父亲赵申祥曾任周原文管所文物复制厂厂长,小时候赵智轩常去厂里看父亲干活,耳濡目染他喜欢上了青铜器复仿制技艺。1990年,20岁出头的赵智轩开始独立制作青铜器,并指导兄弟单位建厂和人员培训,1994年创办了青铜器复制厂,实现规模化生产。2013年成立青铜艺术品开发公司,集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传承保护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40多年来,赵智轩频繁地跑各地博物馆(院)观察青铜器、学习青铜器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解决制作过程中的症结,技艺也日臻佳境。
  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学习过程艰苦,费心思、难度高、挣钱慢,需手工操作的步骤多,导致学这门手艺的人渐渐转行,能坚持下来的人少之甚少。赵凯讲:“父亲很刻苦,过去设备有限,浇铸时人要不停盯着看,温度有时达到1200摄氏度,眉毛和头发都被火燎没了。取模壳时,窑炉内温度可达800摄氏度,父亲将棉被浸入水缸里,然后将湿棉被裹在身上,再戴上石棉手套,一鼓作气跑进窑炉内把模壳抱出来。从窑里进出一趟,湿棉被就干透了……”
  天道酬勤,赵智轩以匠心浇灌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其作品越来越具古物的形神。三年前,安徽几位文博工作者到宝鸡参观青铜器,一行人被赵智轩制作的秦公镈复仿制品所折服,爽快地和赵智轩签下20余件青铜器复仿制品订单。
  目前,赵智轩的儿子赵凯也投入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中,赵家三代非遗工匠奋斗不息,使这门手艺得以传承、发扬。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