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清姜昔日烟火气
◎陈喜军
  在上世纪80年代,如果说马道巷是宝鸡的王府井,那么清姜就是宝鸡的小上海、南京路。清姜地区大型工厂林立,文化繁荣,市场活跃,生活安逸舒适。清姜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容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乡音乡情,使这里的语言丰富多彩,生活颇具趣味。
  说普通话、举止斯文的是公职人员和学生,咬字狠、发音重,瓮声瓮气能揭房瓦,听着秦腔、端着盆一般大老碗吃面的是宝鸡本地居民。张口“俺”“中”不离口,早晨一碗辛辣浓郁胡辣汤开胃,日常喜欢吃热乎乎烩面的,是挑着担子逃荒到宝鸡的河南人,以顽强的生存能力在这里扎根并开枝散叶。大舌头、鼻音重,舌头捋不直,生性豪爽,喜欢酸菜红肠,好喝烈酒,吐口唾沫能成钉,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的是东北人。说话软糯婉转、轻声细语,拿着众多家什掏螃蟹吃的是上海人,她们以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漂亮,在街道上用吴侬软语与商贩们讨价还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夫妻中,男的瘦小精干、吃苦耐劳,女的皮肤白皙、身材窈窕,说话语调上扬、幽默风趣,麻辣味十足,识别度极高的是快人快语的四川人,一桌麻将、一口火锅就能让他们的生活麻辣滚烫。
  清姜,如同一瓶浓郁绵长、回味无穷的西凤酒,把这些南来北往的生活勾兑得有滋有味,把每一个心头的褶子都熨帖得舒舒服服。这里,散开是十里长巷,聚拢是人间烟火,各方人士都能在这里找到安放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姜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是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以深厚的姜炎文化,浑厚的黄土文化,大气磅礴的秦岭文化和西府宝鸡人特有的纯朴厚道、宽广,接纳了彼此的生活习惯,包容了各自的性格爱好,形成了这里包容多样的生活风尚。清姜,也是当时宝鸡各种时尚潮流的集散地。
  当时,穿着板鞋的年轻人,以撇河南腔为时髦,一见面就伙计长、伙计短咋呼个没完没了,不知情的外人还以为是指挥伙计干活的掌柜,其实都是一帮小年轻。更有甚者,有座位不坐,别出心裁地在自行车前横杠上驮着女朋友,一路飞驰,滴溜溜打着车铃,旁若无人地招摇过市。男的一脸自豪,女的一脸喜悦,那时人们的幸福就是这样简单。
  当年,也不知为什么,一夜之间,台球案子就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了清姜的大街小巷,到了晚上,露天台球案上挂着一百瓦的电灯泡,明晃得刺眼。
  一些“新新人类”,没明没黑地围着台球案子,拿个台球杆东瞄瞄西瞅瞅,或像木匠单吊眼一样左比画右斜视,身子左拧右扭像麻花,恨不得把台球杆当成量角器,反复比画着球的入射角反射角;或把球杆支在下巴上,手托下颌,像牛顿一样沉思,心里默默盘算着两球相撞时的力度、方位和路线(上高中后,我才知道这是动量守恒中研究的碰撞问题);或把球杆背在身后,腰后弯如弓,来个动作难度极高的苏秦背剑——打背杆;或把球杆横在肩上,如同打靶归来的枪手一样,围着台球案子指点江山沙场点兵。
  与台球一起登陆清姜的还有卡拉OK。卡拉OK机就摆放在人行道上,唱歌的人手持麦克风,坐在露天的座椅上,手发抖、声发颤,头上渗着细密的汗。摊主手拿写有歌单的纸片,以一曲一元的价格,热情向围观的人介绍推荐歌曲,往往是一人唱歌,百人围观,倒像一个马路大舞台,没有点心理素质的人,真不敢在这大庭广众之下登台亮相。
  时光流逝,如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过往生活,如一杯经岁月发酵的老酒,历久弥香,绵长醇厚,回味悠长。来,让我们与往事干杯,喝下这杯陈酿。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