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钓鱼台遐想
◎关别录

  钓鱼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且山清水秀,紫气缭绕,晨钟暮鼓,宛若人间仙境。
  第一次去钓鱼台是1973年秋天。我就读的天王高级中学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锻炼,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转播基站运输基建材料。当时有两个对外转播基站设在钓鱼台的山峰之巅,分别是22号、30号信箱,统称722台。两个基站相隔不远,海拔高度都在2000米左右。
  我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景区,仓促安排好住宿,便迫不及待地寻访钓鱼台,凭吊姜子牙。钓鱼台三面环山,是秦岭北麓断崖式沉降形成的南北大峡谷。峡谷西侧有一条酷似栈道的进山通道,是唯一连接山门和景区的交通要道。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逆流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矗立在伐鱼河之中、上大下小倒立、表面光滑浑圆的斗形不规则巨石,和篆刻在石身正北眉面的“孕璜遗璞”四个遒劲大字。这里溪水潺潺,古迹遍布。有姜子牙长年跪钓留下的远古印记,也有书法泰斗刘自椟的题字“愿者上钩”。巨石上游不远处,是连通河流东西两岸的一座石拱桥。桥东是登山步道,拾级而上,是富丽堂皇的太上老君庙。桥西,在与南北进山通道交会的三岔路口,坐落着三间古旧的庙宇,庙前有四棵千年翠柏,庙中有大贤姜子牙的塑像。我们背砖的路线是从庙前出发,过小桥沿小路上主峰到基站。能参加有意义的劳动,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男生背驮肩挑,女生手提怀抱,在陡峭曲折的羊肠小路上来回穿梭,把汗水洒在山坡,把欢声笑语留给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二次去钓鱼台是1980年春天。那年,我供职的学校组织学生近郊踏青,步行往返钓鱼台春游。七年之后重逢,我变了,钓鱼台也变了。我从当年的高中学生成了高中教师,钓鱼台从千年古庙成为4A级旅游胜地。景区山门标新立异,富有禅意文化内涵;迎宾广场宽阔平坦,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我们当年借宿的厢房拆除重建,成了美观的游客中心。主景区古庙和附属建筑旧貌换新颜,描金绘彩,金碧辉煌,活力四射。庙宇东南不足一公里处新建的蓄水防洪石拱大坝高大突兀,东西横跨峡谷之中,气贯长虹。泄洪时形成的百尺瀑布飞流直下,烟笼雾锁,好像从天而降的宽幕银帘,成了钓鱼台景区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石拱大坝如神来之笔,把伐鱼河上下游水系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上游高峡出平湖,水库嵌入山谷,千顷玉镜,群山倒影,水天一色;下游怪石嶙峋,涓涓细流穿石而过,蜿蜒而行,积潭聚湖,源源不断。坝上坝下遥相呼应,给北方古刹平添了水韵江南的秀丽景致。置身其间,遥望我们当年放飞梦想的崎岖山路,回想意气风发的青春记忆,再看看身边指点江山的后生,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再后来,我调到钓鱼台管委会辖区的教育组工作,时值钓鱼台旅游专线全线贯通、影视基地接拍《大秦腔》等影视作品,去钓鱼台既频繁又简捷。而我每次身临其境,总会触景生情,怎么也忘不了我们背上山的块块青砖……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