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公元1534年,周公庙的访客
◎王英辉

  明嘉靖甲午年(1534)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天朗气清。在关中扶风当知县的山西蒲坂(今永济)人杨瞻,公务至岐。差事完毕,天色尚早,他突然想到了近在咫尺的周公庙,便想去拜一拜梦里邂逅过的元圣,看一看心心念念的东坡先生笔下的那一棵棵高高的白杨树。
  他向岐山知县孙纶道出了心声。孙知县也是北方人,性格豪爽,素好风雅,当即遣人请来了本地大儒孟醇同行。孟氏乃弘治乙卯科举人,人称润泉先生,齿德俱尊,熟稔周公庙的前世今生,有老先生作陪当向导,自己这个直隶人便不致在客人面前出现“一问三不知”的窘状了。
  岐山历任知县重义尚礼,尤其面对这个平级同僚但有“孝廉”功名的友人,孙纶丝毫不敢怠慢。这个杨瞻从小生活在遐迩闻名的“舜都”,乃是晋中一代才俊啊,锦心绣口,文采斐然,就是在藏龙卧虎的整个凤翔府,也颇有些清誉与盛名。不过,面对彬彬有礼的杨瞻一口一个“南塘先生”的友好亲热,孙知县心里却滋生出一个颇显“小气”的念头:来到我们县,吃了我们的饭,游了我们的景,非得让你留下文章不可!
  马车一路行,谈兴正欢处,远远望见了凤凰山前隐隐一寺,杨瞻的脸色顿时凝重了起来。他下车来,深深长揖。孟醇连忙介绍:“此乃一废寺,孙侯改周世庙,内祀后稷、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听到孙知县有此作为,杨瞻转而向孙纶连连抱拳。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走下,由北而西步行数米,但见庙周环山,山头早已漫上一层薄薄的绿纱,古荆名草杂陈其间。不由想起昔年周公正是不舍这山、这水、这一抹青葱,才有了这一方清雅之所……
  进大门,越洞门,便来到了三门。三门南侧,杨瞻的眼前便出现苏轼诗中“白杨无数暮号风”之大白杨,不过,此时的白杨树是静静的、直直的,凛凛枝干伸向庙院上空的一簇簇云团里。400多年过去,遥想那东坡先生,来凤翔府为官时年不足二十五,风华正茂。“喜出游,好咏赋”的他,走遍西府周边,眉坞、磻溪、阳平、斜峪关都入了他的诗,尤其在这周公庙,更是发出“吾今那复梦周公,尚喜秋来过故宫”的咏叹。彼时的苏轼,与兄弟苏辙同科高中,已让“苏门俊彦”的美誉引发无数学子的歆羡,发妻王氏又为他添了长子迈生。他在喜悦的心情下,看到了高高耸立的凤凰山,看到了汩汩清泉。而周公则是他顶礼膜拜的偶像,他自己也是通过正统的儒学启蒙后通过科甲道路而走出眉山的。周公庙给他的除了思接千载的灵感,是否还有未来坎坷命运的昭示……触景生情,杨瞻不由得思绪万端。苏轼在高木清流、风物骀荡里对先周的慨叹声犹在耳边,周公故邸上空的一群群乌鸦鸟雀正四下飞散而去……幸甚幸甚:曾经的景致不曾改变,昔日气象依旧存在。
  抬望眼,七间正殿,便是整个庙宇的核心,中塑周公像,颀伟庄严。杨瞻久久驻足,仰头凝望良久。接着几人依次排开,对着周公像拜了又拜。
  随后,孟醇带着杨瞻细细参观墙面上那一幅幅灵动的壁画。周公勤勉传奇的一生,在吴道子古雅娴熟的笔下,温婉而亲切,看得杨瞻眼眶阵阵发热。左殿三间,祭祀的是太公望。右殿三间,里面供奉着召公奭的塑像。廊下碑刻皆为宋、金、元等前朝旧物,近前以手叩之,声响若磬,摩挲阅览间,光可鉴人。殿前桧、楸、柏等古树均达十余丈,其中一棵楸树,四个人围之都不能环抱。西侧一柏,孟老谓之唐树,杨瞻久闻庙中之古柏,盖黄巢之乱屯兵于庙,斩此以誓军令,树皮虽斑驳不堪,斧痕尚清晰可见,树身已半枯,枝叶却依旧葳蕤……
  众人一再催促下,杨瞻这才往东北角的姜嫄诸庙走去,但萦绕在他心间的,还是那壁画里栩栩如生的周公。
  在东隅岐阳书院歇脚时,杨瞻想到了自己莅职扶风以来,境内久无登科者,周公故里毗邻相依,儒学思想的渊源一脉相承,岐山俊士却一个接着一个,本朝自正统丙辰科的展毓到正德辛巳科的王继礼,进士皇榜已荣登十一人,举人也有五十多个了。他身为扶风知县,向来最重教育,眼看治下寒窗苦读的生员久无腾达之日,深感汗颜。他在心里默默向周公发誓:先圣佑我,晚生创建崇正书院,且躬亲授读,亦在不负半世所学,兴一方教化之风,光一方礼仪之盛……
  对席投壶,雅歌联欢时,杨瞻的心绪仍久久难以平复。他已经开始了这次出游的腹稿,他是兴奋的、欢愉的、感动的。很快,一篇《谒周公庙记》就在他洋洋洒洒的笔下一挥而就:“嘉靖甲午春二月二日,余以公事至岐山……委曲一道北下,旁有水逆陂而上,可以转磨。由北而西,见庙周围皆山……岐为有周开基之地,意者周公爱其山水,尝寓于斯,后人因以立庙耳。前大门次砖甃一洞门,次三门,两旁皆大白杨树,苏诗白杨无数暮号风谓此……由姜嫄庙西北而上,为真武庙,内有石真武像一,老道士谓:国初,一日忽大雷雨,崩山出此玉人,神之,为立庙。下瞰为润德泉,绝上为凤凰窝,出五色。东隅为岐阳书院……联觞对席,投壶雅歌,尽宾主之欢,日落乃已。是日也,天气晴明,鸟雀争喧,若供兴者。孙侯曰:今日之游,上瞻元圣,下询民瘼,顾岂浪游哉……”
  离开周公庙后不长时日,杨瞻便升任御史,其后为官蜀中,编修《保宁府志》,厘定阆中十景,赋诗传世,名满天下。其子杨博,日后乃为一代名臣,两孙中进士,一孙武状元,三朝荣显,士林一时传为美谈。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