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桥头
◎高涛
  闲暇之余我喜欢出去走走,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大街小巷,走到桥头,都是百姓的日常,都是人间的烟火,也最接地气。
  我经常去的景点“泾渭分明”,往西南两里是修筑的网红桥。桥刚建成未通车时,很快聚拢来一些人,并形成了两个市场,一个是劳务市场,民间自发形成;一个是早市,官方规范过。
  来务工市场的多是周边的农民,都来得比较早,因为要赶在七八点前到岗。多数是五六十岁的壮年,有的是家庭生计所迫,有的是常年劳动闲不住,还有少量妇女,骑着电动车,揣身力气就能上阵。个别人有手艺,带着简单工具。而来早市的,男女老少都有。有的开着小货车,有的铺张彩条布,有的推着小餐车。各种各样的售卖品以果蔬为主,也有衣服、鲜花,或祖传秘方。
  桥头飘荡着叫卖吆喝声,也充斥着讨价还价声,被围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常。来劳务市场的“买”方,多是建筑行业的小包工头,或是家里有拆改零活的业主。在早市的“买”方,一般是早起锻炼和送完孩子上学的人,顺路回家捎买,比去超市方便些,价格也亲民。
  周末锻炼完,或是心情不好,我总爱去“泾渭分明”,看看河水,逛逛桥头。桥头两个市场里的人,没主顾或顾客少时,常挤在一起高声地谈天论地。这些人都很健谈,语言也精练,三言两语,你就能窥探出他们的故事。
  炸油条的夫妻是从山里来的,梦想着“再过几年,买个房把孩子老人都接出来”。人多时一边炸油条,一边送豆浆,一边嘴上搭着话;顾客少时,妻子就瞅空蹲下身子洗碗,收拾餐桌卫生,为着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着。
  旁边开着货车卖水果的小夫妻是本地人,结婚几年了没有孩子。最近只见丈夫一人出摊,一问才知道妻子怀孕了。“以后不让她出来了,在家好好带娃。”丈夫一脸的坚毅与责任,洋溢的笑容藏也藏不住。
  桥头东边的大爷年轻时有个老板梦,直到退休才遂了心愿:把自家菜园的新鲜菜带出来卖。因为地少量也不大,不图挣钱,纯粹凑个热闹,实在闲不住,还偶尔去进货。大爷进货不去市场,而是收购村里人的蔬菜。“今赚了还是亏了?”旁边摊主打趣。“无所谓!”大爷自嘲,“大老板,小老板,都是老板。”
  桥头西边的劳务市场上,戴帽子的“瘦猴”,以高超的技术躺在摩托车上打盹。旁边的男子正打着电话,言辞里像在讨工钱。不多见的几个女人围在一起交谈着孩子。引人注目的是位满手茧子的大叔,五十多岁,他十几岁就干泥瓦工,后来专贴地板砖,两个孩子上大学后参加了工作,让他退休,但他闲不住。
  在桥头,三百六十行,应有尽有。卖葱姜蒜的,卖蜂蜜的,卖石头镜手机壳的,还有卖字画瓷器的……他们会互相帮忙看摊,他们会嘀咕谁家儿女上了大学、成了家,他们也会谈论俄乌战争、硅谷银行倒闭……在桥头,你感受的是百姓生活。他们会因抢顾客而红脸,也会唏嘘前几天还一起出摊的人生病住院了,还会相约收摊了去看望以前的故友……
  船到桥头自然直,桥头不同也大同。人和事都是百姓日常的生活,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一地鸡毛也罢,欣欣向荣也好,这里是真正最有活力的地方。无论你买不买东西、有没有活计,与他们面对面、聊聊天,你会听到一个个故事,猜想着背后一个个家庭,从而感受到不同的生活、简单的快乐。
  也许二十年后,自己变成公园老大爷,早晚去桥头,摆个书摊,不图钱,只为晒晒冬日的暖阳。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