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贺敬之的一封回信
本报记者 祝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从贺敬之的诗歌里,人们认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认识了这位胸怀祖国和人民的时代歌者。
  近日,市作协副秘书长王英辉向记者展示了一封贺敬之给他的回信(见上图),手书的文字背后,是老人对中华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对宝鸡发展的殷殷期待。
  1982年12月9日,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在参加西北五省区文艺座谈会期间,专程从西安来到宝鸡考察。10日清早,贺老首先来到岐山县京当镇凤雏宫遗址,察看西周初期周人在宝鸡周原的活动印记。站在遗址之上,贺敬之抬头北望,目之所及,是两座对峙的山峰——岐山,三千多年前,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来到岐山脚下,从此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建立了周王朝长达八百年的宏伟基业。
  随后,贺敬之又来到岐山周原文管所(今岐山周原博物馆),看到周原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珍贵文物,贺敬之既激动又感慨,当即赋诗一首:“陕西千里大地,长安十代帝京。我伟大民族历史见证在目,我英雄人民光辉形象如生。向‘四化’进军,当临秦坑,阅兵马之战阵;朝高峰登攀,应上岐山,追九天之凤鸣。”据陪同贺敬之考察的时任岐山县副县长王森回忆:“这首诗贺老连草稿都没打,就在文管所里一气呵成。写好后,他把诗稿放在桌上,又放在地上,然后又让我提起来,反复看了很多遍。我想他对这首诗应该十分满意。”
  当天下午,贺敬之来到扶风周原文管所(今宝鸡周原博物院),在那里参观了近两个小时。从文管所出来时,天已麻麻黑,贺敬之不顾劳累赶赴法门寺。
  当时,法门寺地宫还未被发现,法门寺塔一半坍塌一半耸立。在参观过法门寺后,贺老又提笔写下一首七言古体诗:“班马尔后豪士谁?诸葛六出愧扶眉。昨夜犹闻彭总令,岐山新凤兼程飞!”
  时光荏苒,2014年初,岐山县政协准备出版一套两册《历代名人咏岐山》,收录了贺敬之当年在岐山周原文管所所作的诗,但因当时只有诗作没有题目,岐山县政协遂委托时任特邀文史员的王英辉致信贺敬之,请示可否以“参观周原题词留念”为题刊发。怀着忐忑的心情,王英辉将信件连同拟出版的《历代名人咏岐山》、宝鸡诗词书法研究会会刊《看今朝》和刊有《贺敬之与宝鸡的亲密接触》一文的《宝鸡日报》,一起寄给贺敬之。“说实话,当时也不确定贺老会回信。我甚至不知道贺老的通联方式,信封上写的还是贺老退休前的单位。”王英辉说,“没想到,仅仅两周时间,就收到了贺老的亲笔回信。”在信中,贺老以谦逊的口吻说:“由贵县编辑出版的这本《历代名人咏岐山》所收《周原题词》一篇正文确系拙作无误。记忆中,当年访问西安、周原等地,曾两次手书此诗以应索题,但一直未曾标出题目正式发表。”信中答复王英辉,同意以“参观周原题词留念”为题刊发此诗。
  得到贺敬之的同意后,《历代名人咏岐山》于当年顺利出版。后来,王英辉还与贺老有过书信交流,每每收到贺老笔迹,王英辉都备受鼓舞、倍感珍贵。王英辉说:“诗里诗外,贺老都是那么平实、质朴,这么多年来,激励我在文艺创作道路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精品力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