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宝鸡流传的人物传说
  在众多门类的传说中,历史人物传说占据着重要地位。民间惯于讲人的故事,并且把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融为一体,形成系列性的人物传说故事群。
  宝鸡的这类传说很多,包括古公亶父、周公姬旦、姜子牙、秦穆公、平阳公生、刘秀、诸葛亮、苏若兰、长孙皇后、尉迟敬德、党崇雅等,几乎所有宝鸡名人或者在宝鸡留下过足迹的名人,都有传说流传。其中较有名的是姜子牙的传说、秦穆公女儿吹箫引凤的传说等。
  “姜子牙的传说”主要围绕着姜子牙在渭水河畔钓鱼、周文王访贤而展开。姜子牙在磻溪垂钓9年,双膝跪踞的石头上竟然磨出了两个浅浅的小坑。人们笑他直钩垂钓,毫无收获,他却说:“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果然,周文王听闻后亲率文武官员,车马浩荡,旌旗蔽日,过渭河到磻溪,寻访姜子牙,拜为国师。姜子牙大展奇才,助周王伐商灭纣,完成了兴周大业。
  岐山县故郡镇禹王庙前的柏树,棵棵根东梢西,倾斜45度,成为禹王庙一景。这种奇景,被演绎成一个“周公偷柏树”的传说。相传周公住在卷阿(今周公庙),听说禹王在门前栽植百棵柏树,株株枝繁叶茂,便向禹王求树。禹王不给,于是两人打赌,周公说:“你有治水救世之功,如能取走我的卷阿之水,可谓高明。”禹王也不甘示弱:“公虽有制礼作乐之功,如能取走我的柏树,算你为强。”一天黄昏,周公得知禹王夜晚将来取水,他将计就计,乘虚而入,前往禹王宫偷树。谁知,周公拔了99棵树,拔得每棵树干朝西倾斜,就是拔不下。原来禹王为防备周公偷树,外出时把99棵柏树树根狠踏了两下,只有最后一棵,小如手指,未用脚踩,周公只拔得了这一棵,匆匆赶回卷阿去了。从此卷阿有了柏树,但禹王庙的柏树却再也长不直了。
  “吹箫引凤的传说”说的是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爱情故事。在周岁时,秦穆公女儿从众多的金银珠宝中抓了一块绿玉,因而得名弄玉。穆公命人将这块绿玉雕成了一只笙,弄玉从此喜欢上了吹笙。萧史原是一名太史令,才华出众,因得罪权贵而弃官出走,定居今宝鸡高新区磻溪镇张家塬。他善于吹箫,箫声悦耳动听,引来孔雀、白鹤在庭院里起舞。一天夜里,箫声被在雍城宫中的弄玉听闻,认为是神仙所奏,因此思念成疾。穆公特地派人三次寻访,成就了这段千古佳话。二人成婚后,不愿居住宫中,穆公便在张家塬修筑了凤女楼,两人从此箫笙合奏。几年后,两人乘着凤凰飞走了,秦人便为弄玉在雍城的官中修筑了凤女祠。
  才女苏蕙字若兰,出生在扶风县美阳镇。苏蕙自幼聪慧,擅长刺绣、通诗文。婚后,苏蕙与窦滔夫妻恩爱。不久,前秦皇帝苻坚看中了窦滔的才智武功,封其为秦州刺史。窦滔在任期间受奸人诬陷,被发配到边疆沙州(今敦煌)服役。苏蕙十分贤惠,上敬公婆,下教儿女,勤俭持家。她日夜思念丈夫,苦于无法传递,终于想出用织《回文璇玑图》来寄托情思,并借以申诉丈夫的委屈。回文诗广为流传,苻坚念苏蕙之德,惜回文之才,为窦滔平了冤枉,官复原职,苏蕙夫妻重新团聚,被传为千秋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苏蕙,就把她在扶风住过的小巷取名为“织锦巷”。
  党崇雅出生于宝鸡蟠龙塬,三朝入阁为相,他主持编撰了清朝第一部法典,著有《鹃失啼》《图南草》等一批诗词和书法碑刻,民间俗称其为“党阁老”,他也是明清时期宝鸡地区影响很大的历史文化名人。关于党崇雅其人其事在宝鸡流传很广,“巧罢萝卜贡”“党阁老卖棒槌”等传说几乎家喻户晓。“巧罢萝卜贡”说的是宝鸡县有一种白萝卜很好吃,被列为贡品,进献萝卜成了当地百姓的负担。于是党阁老私下告诉家乡人,献贡品萝卜时特意找了患有甲状腺肿大的人抬着进京。皇帝问时,就说因为吃萝卜才得下这种病。于是,宝鸡人免除了进献萝卜的负担。
  人物、史事传说,都是经过民众筛选、评判后进入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这些传说往往将历史人物传奇化,或智慧超群,或能力过人。故事情节既与人间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并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山水名胜紧密结合。同时,通过偶然、巧合、夸张的情节,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从而使真人实景和奇情异事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历史人物传说中,其实渗透着民众对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以及风俗习惯的认知。
  (摘自《宝鸡历史文化丛书》之《西府民俗——源远流长的文化遗韵》)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