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乡村野味仁花菜
◎赵林祥
  农家孩子是吃着仁花菜长大的。
  仁花菜,学名:蔊菜,农村人俗称:花菜,是关中农村夏秋两季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野生植物。每年割罢小麦,一场适时的夏雨过后,房前屋后、沟坡塄畔、麦茬地里,就有无数红色的芽尖破土而出,阳光下肆意地展叶抽茎,见风就长,尽情地舒展柔弱娇嫩的身姿。只消三五天就长出一拃高,经风沐雨的叶茎,慢慢地换上了绿装,唯有顶部的芯蕊,依然高挑着一抹嫣红,红绿相间相映相衬,赏心悦目。
  最奇妙的是,当主枝长到半尺高时,从下往上每一片叶茎的连接处,就会争先恐后冒出叶芽,像襁褓里的婴孩,掩藏在绿叶间,急不可耐地探头探脑。
  这时候,就到了仁花菜的采食时节。每天做饭前,忙于农活的母亲没时间炒菜,经常会打发我们去门前的地头路边采一把仁花菜,当作麦面拌汤、擀面条、煎搅团等农家饭的下锅菜。村里人老数辈,夏秋季节的绿菜以仁花菜为主,一株苗儿能采满满一大把,足够一顿简单的家常便饭。我最馋的是仁花菜拌面条,摘一把菜叶淘洗干净,囫囵扔进煮着面条的开水锅里,只稍稍翻滚几下就熟了,连面带菜捞进碗里,白面配绿菜色泽分外亮眼,再调上盐、醋、油泼辣子,抄起筷子搅拌一番,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辣子,甭说吃,看一眼都让人垂涎欲滴。
  野生的仁花菜,在母亲灵巧的手里,能做成多种吃法,最令我百吃不厌的是凉拌仁花菜。将生菜连叶带茎用开水煮熟,凉水里淘洗数遍,滤尽水分后剁碎盛在碗里,加入调味料、蒜泥、辣面、姜末和五香粉,将一勺热油泼上去,在一阵“嗞啦啦”的脆响声中,菜香、蒜香、油香多种香味完美融合在一起,股股香味直入肺腑,尚未入口就醉了人。搅拌均匀后,夹一筷头送进嘴里,嚼起来脆生生,吃起来香喷喷,鲜嫩筋道,清凉爽口,生津止渴,实为闷热伏天难得的消暑佳品,这也是农家最常见的吃法。在整个夏秋两季,母亲会用凉拌仁花菜,变戏法般吃出百般花样:抹玉米糁子、拌搅团鱼儿、喝小米粥,用剁碎的仁花菜拌上豆腐、木耳、黄花等佐料,做菜团、蒸包子、包饺子,咬一口唇齿留香,余味绵长。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打尖采摘后的仁花菜,秃秃的茎秆上,那些原本不起眼,蛰伏在叶柄间的小芽尖,就如同埋伏着的士兵得到出征命令,几天间又长出一簇亮眼喜人的绿色。就这样边采边长,几株野生仁花菜,够一家人吃到秋末。当然了,在采食仁花菜时,母亲总会叮咛我们,留下两株种苗,任其自然生长。通常夏末秋初会长到半人高,无数枝干的顶尖,绽放一簇簇细碎的小黄花,结出比芝麻还小、乌黑油亮的种子,随风到处飘洒,不用刻意播种,亦不必操心管护,来年又能吃上更多的仁花菜。对大自然的取舍有度,是农家人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我是吃着仁花菜长大的,至今对其情有独钟。乡间野生的仁花菜,不择地域,不贪肥水,自生自长生生不息,以其一季季的鲜嫩绿色,装扮大地,滋养生命。每每吃一口仁花菜,就能品咂出绵长悠远的乡味乡情,更多的是恒久暖心的浓浓母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