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传承三代教育家风的
毕业纪念册
    陈碧红外公留下的纪念册

    许建文的毕业照

  本报记者罗琴
  “这本1937年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的毕业纪念册,是我外公留下来的珍贵物品,也是外公当年孜孜求学的印证。”近日,宝鸡市图书馆副馆长陈碧红向记者展示了她外公留下的一本距今86年之久的毕业纪念册。陈碧红告诉记者,这本纪念册被全家视为珍宝,从外公到她这一代,三代人中都有从事教育事业的经历,彰显出“诗书传家、立德树人”的家训,也见证了三代人默默坚守三尺讲台、薪火相传的良好家风。
  纪念册里藏家风
  记者看到,这本纪念册是绿色封面,近100页的册子完好无损,它高18厘米、宽13厘米。封面上的烫金字写着“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廿五年度毕业纪念册”,下面的落款写着“石雨琴题,廿六、五、十二”。“石雨琴是时任校长,落款时间应该是1937年5月12日,这里面共收录了200位教职工和毕业生的肖像。”陈碧红解释说。记者轻轻翻开纪念册,看到目录上有校歌、本校沿革概要、本届各毕业班同学录等。陈碧红指着一位戴着圆框眼镜、身着学生装、气质颇为清雅的肖像说:“看,这就是我外公当年的毕业照。”在这一页的人物头像下方,还写着姓名“许建文”,年龄“二十一”,以及籍贯、通讯处等一些信息。
  “听母亲说,外公生于1915年,出身普通农村家庭,而能够走进省立西安师范学校这样的学习殿堂,是十分不容易的,因此外公倍加珍惜学习机会,非常刻苦用功。外公毕业后先在西安从事教育工作,后又到宝鸡凤翔师范任教。而我的母亲,上世纪40年代曾跟随外公在凤翔住过好几年呢,后来外公又回到老家兴平县,在当地的千佛寺村创办了小学,并担任校长,解决了渭河沿岸十几个村庄孩子就近上学的问题。”陈碧红回忆道。
  “外公性格温文尔雅、谦让有度,知书达理而又治学严谨,很受村里人尊敬和爱戴。”陈碧红告诉记者,由于外公过世较早,她虽未曾见过外公,却在小时候常常听母亲讲关于外公的事情。他在西安任教时期的薪水就是面粉,碰上有穷苦人家的孩子,他常常帮助那些孩子解决吃饭问题。不仅如此,外公许建文还经常购买笔墨、纸张,义务帮助村民写春联、写书信,只要是和文字有关的工作,村上人第一时间就能想到他。从母亲的讲述中,她得知外公热爱读书学习,并悉心授教,便油然而生了对外公的崇敬之情。
  情系教育代代传
  采访中,陈碧红的母亲许家惠告诉记者,记忆中,父亲许建文总是说教育是家国大事,必须重视,还经常教育她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许家惠说自己的父亲思想开明,提倡女孩子上学读书、明事理,自己当初上学时阻力不小,可都在父亲的坚持和自己的努力下被一一克服,一直读到高中毕业,这让她终身受益。“外公从不重男轻女,反而格外爱护母亲,由于他对教育的重视,最终支持母亲读完了高中。”陈碧红感慨道,“母亲也成了那个年代她们村上唯一高中毕业的女学生。”
  “母亲毕业后,受外公影响,也开始在我们当地村上的学校任教。嫁给我父亲后,就在我老家的小学,从民办教师转考为公办教师,从教几十年,学生遍布各地,现在还常有母亲的学生来家里探望做客。如今,母亲已经80多岁了,但她思维清晰敏捷,爱看新闻,喜欢抄写诗词、笔记。”陈碧红说,父亲曾经也是教师,曾在西安十五中任教。“记得小时候,父亲对待我们兄弟姊妹四个比较严厉,字写得不好要重写,题做错了要罚站。而母亲则常说,知识是攀登成功的天梯,只有执着和坚持,才能有所收获。我们兄弟姊妹们都养成了做事踏实认真、对人真诚友善的良好品格,这是受到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和严谨家风的影响。”已经年过半百的陈碧红回忆起这些往事,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陈碧红告诉记者,自己的姐姐、嫂子和弟媳如今还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样算来,我们三代人都有过从教经历,我虽然没有直接从事教育工作,但在市图书馆工作了38年,图书馆有社会教育职能,是公民终身学习教育的最佳场所,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我和同事们共同致力于营造浓厚学习阅读氛围,从事着春风化雨、以文化人的工作。所以在我看来,我也算是教育领域的一分子吧。”陈碧红笑着说,书香传家远,崇文重教厚,外公留下的纪念册给了他们积极进取、不断向上的动力,潜移默化的家风润泽,也让他们各自的小家庭更加和睦团结,更加互敬互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