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周淑丽
  前不久,继淄博烧烤之后,淄博“非遗”再次火出圈了。一场以“品人间烟火赏非遗美作”为主题的非遗市集上,很多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工艺,平日“一画难求”的著名山水画家,也坐在街边为游客画扇面。这种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活动方式,让非遗文化的魅力大放异彩。
  “非遗”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其中不少原本就来自于寻常百姓家。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木版年画、泥塑、马勺脸谱、剪纸等,曾经就是百姓生活中最寻常可见的装饰用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管贫穷富贵,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剪窗花、贴年画,泥塑作品也是孩子们日常的“泥耍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艺作品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老传统重回大众视野,却是以“艺术”的形式亮相各类“殿堂级”展会。“非遗”得到重视是可喜的事情,但也让很多年轻人误以为非遗作品只能观赏,折射出其在传承中遇到的困境和尴尬。
  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比如淄博这场市集上,昔日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非遗传承人坐在集市中展示作品,正是还原了非遗文化作品原本的传播方式。过去,普通群众购买年画、泥塑、木雕、扇面等物件,就是通过赶集,在街边俯首即买。“非遗”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使用和流传的过程中。我们在呼吁传承非遗文化时,不如通过多举办这样的文化集市,让非遗作品多亮相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上。只有让“非遗”真正被人们用起来、被孩子们玩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礼物,是铭刻在民族基因中的财富。“非遗”来自寻常百姓家,还应再飞回寻常百姓家,只有发挥其实用性,才能生生不息传承得更远更久。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