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家风倡导锄禾情
本报记者罗琴

  勤俭持家,才能让日子“细水长流”。在“全国最美家庭”张红兵的家里,勤俭为本、节约为荣,就是他们的好家风。
  6月14日,记者采访张红兵时,他说,儿时总是听父母说“家有千头牛,不点双灯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日常生活中,父母更是处处省吃俭用。今年44岁的张红兵是凤翔区陈村镇人,作为宝鸡上善公益联合会负责人,20余年来,他坚持帮学助困、捐款捐物、志愿培训……播撒爱心从未止步。在生活中,他秉承父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并将珍惜粮食、厉行节约的家风传递给他的孩子们。
  “小时候的夏收时节,父母在前面割麦,我们在后面捡拾麦穗的记忆常常浮现在我眼前。”说到儿时,张红兵感慨道,“老人们经历过自然灾害,靠天吃饭的农村人深知粮食得来不易,还记得父亲吃饭时总会舔碗,也习惯穿打过补丁的衣服,在他们眼里,是绝对见不得任何浪费行为的。”张红兵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会勤俭,他要求自己和家人不铺张浪费、不大手大脚、不讲究排场。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勤俭节约也是张红兵教育子女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我们不能忘了艰苦朴素的传家宝。”他告诫子女不盲目攀比、不随意跟风、不挑食不剩饭,用过的本子背面要当草稿本,书包、铅笔盒等学习用具也不轻易换新。他和女儿也经常一起阅读、整理“珍惜粮食”方面的图书(见左图)。他告诉记者,孩子小的时候就需要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帮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节俭不需要挂在嘴边,它就在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中,生活简单点,精神富裕点,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张红兵说,每年的麦收时节,他和妻子都会带着儿女一起到麦田里捡拾麦穗,让孩子们深切感知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而更加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