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八旬老人的戏剧人生
毛丽娜
    黄新建收藏的戏曲老照片

    黄新建展示他的《捐赠证书》

  
  他登台唱秦腔、扮生角,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他演奏秦腔乐器,锣、鼓等打击乐器在他手中,铿锵顿挫,慷慨激昂;转为秦腔幕后工作者后,他不辞辛劳,扎实做好后勤保障,为每一场秦腔演出保驾护航;退休之后,他仍为秦腔事业发挥余热,将毕生所收藏的自己视为珍宝的200多本戏曲剧本、不同年代的戏曲老照片、几箱戏曲曲谱无偿捐赠给正在建设中的秦腔博物馆。他就是宝鸡市戏曲剧院退休职工黄新建。他的人生,与戏剧结缘深厚。
  一生痴迷秦腔
  6月7日,笔者来到黄新建老人家中。虽然已经83岁高龄,但老人仍精神矍铄,非常健谈。黄新建说,1940年他出生于陈仓区周原镇王家村,自幼爱听秦腔,每逢秦腔剧团下乡演出,他总是追寻着剧团的足迹,凑到戏台前,挤在人群中。秦腔演员在台上声情并茂的演唱,特别是武生演员的侧空翻及深厚的表演功力,让他热血沸腾,也就从那时起一颗热爱秦腔的种子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15岁那年,甘肃徽县新中剧团来陈仓区招秦腔演员,得知消息的黄新建喜出望外。他和有礼村的魏新太、魏新奇、魏新宇、张新汉等秦腔爱好者,一起结伴前往徽县参加招考。黄新建以洪亮的嗓音、俊俏的长相被成功录取。他从此离开家乡和亲人,开始了学戏和演戏的生活。学戏三年,黄新建技艺有了很大长进,他在本戏《回荆州》中饰演刘备,在《三滴血》中饰演周天佑,在《玉堂春》中饰演刘秉义……那几年,黄新建在剧团初露头角,在艺术上突飞猛进,由唱开场,一变为唱中场,再变为演大轴。
  1959年,由于体制改革,黄新建回到宝鸡,进入宝鸡市戏曲剧院工作。那个年代,看戏几乎成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那时,宝鸡市戏曲剧院有演职人员70多人。剧团时常有演出任务,主要集中在各县区的一些乡村巡回演出。黄新建演出的剧目主要有本戏《出棠邑》《对银杯》《黑叮本》、折子戏《拆书》、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他的演唱字音声韵,润腔多用“擞音”,嗓音略带沙音,行腔刚健苍劲更兼婉转细腻,韵味醇厚另有一层境界。
  后来,因为嗓子“倒仓”,就是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音变低或变哑,这使得黄新建活跃在舞台上的时间并不长久。他先后在剧团政工科、业务科、办公室等岗位工作。其间,由于演现代戏演员较缺,黄新建一直未曾离开过舞台,临时穿插表演,演奏乐器,直至2000年退休。
  耄耋之年捐出毕生珍藏
  “回顾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演戏生活,真是一言难尽。”黄新建感叹道,自己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秦腔事业,对秦腔戏剧的热爱始终没变过。在黄新建眼里,秦腔剧本对于秦腔戏剧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他从学戏开始就通过购买、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收藏了一大批戏剧剧本、照片、曲谱等秦腔资料。
  他收藏的秦腔资料有陕西的,也有甘肃的,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黄新建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当地的新华书店。他有时购买,有时利用到外县、外省演出学习机会,碰到好的剧本就要过来学习推敲,一些老剧本上面字迹模糊不清,黄新建就将剧本重新抄一遍。当时,省上有个剧目工作室专门出剧本,一本2元钱,一共出了40多期,他每期都买。他收藏的秦腔剧本最贵的是在西安一个书摊上15元钱买的。笔者看到,黄新建收藏的秦腔资料有上世纪40年代的秦腔老照片、50年代的剧本、60年代的曲谱等。他搜集整理的《谢瑶环》《双明珠》《回荆州》《破宁国》《生死牌》《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曲词脍炙人口,为传承本土文化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2022年,得知我市要建设秦腔博物馆这一喜讯,黄新建异常兴奋,当即决定将毕生收藏的秦腔资料无偿捐赠给博物馆,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秦腔艺术、普及秦腔知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前不久,黄新建将整理归类后的秦腔资料捐赠给了秦腔博物馆。市戏曲剧院院长、宝鸡秦腔博物馆项目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邰凯丰接收了捐赠的物品,并向黄新建颁发了《捐赠证书》。
  邰凯丰表示,此次黄新建老人为秦腔博物馆无私捐献的秦腔资料有剧本、剧照、曲谱上百件,极为珍贵。这不仅充实了馆藏展品,也是对秦腔剧目的抢救,更是弘扬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放在秦腔博物馆,我心里就踏实了,我一辈子就喜欢秦腔,能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尽一点微薄的力量,这也是作为一名秦腔爱好者最大的心愿了。”采访结束时,黄新建激动地说道。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