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读懂臊子面
◎杨青峰
  岐山臊子面是一部天书,也是一部地书。说是天书,因为臊子面是周人用来感恩天地和对先祖先宗慎终追远的圣物;说是地书,因为臊子面接地气,明德礼,生祥瑞,融人和。可以说,岐山臊子面是一部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世代岐山人传承发展、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活化石,是一部浸润着周文化和礼乐文化的教科书,是一轴演示岐山大地浓郁文化气息和独特生态环境的壮丽画卷。读懂臊子面,就读懂了岐山,读懂了周文化和礼乐文化。
  岐山臊子面产生并成长于周原沃土,是周文化滋养起来的饮食与文化高度统一的瑰丽奇葩。经过世世代代岐山人的传承、发扬、创新、滋养,形成一种质与量、形式与内容绝配的文化产品。它的鲜明风格和独特风味,就是脍炙人口的“九字诀”:“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前三字是对面、中间三字是对汤、后三字是对味的概括和要求,这三个层次形象而艺术地展现了岐山臊子面内涵与外延的深度契
  合,实现了饮食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对岐山臊子面最为经典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所以说岐山臊子面是一种充满浓厚底蕴即周文化的文化产品,也是接连不断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
  任何一种长久流传、绵延发展的饮食文化产品,必然有一套内在的如黄河长江那样能够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动力源头来维系、来推动、来创新。岐山臊子面已经绵延发展三千年,维系推动它永葆生命活力的动力就是周文化,这是显而易见的。西周时期,是周人农耕文明发展史上最为昌盛和辉煌的阶段,在善于农耕的周人辛勤劳作下,周原沃土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物质相对丰富了,生存条件改善了,人们已经不再为饥饿受熬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吃什么怎样吃,更是如何吃得有滋有味,吃得舒心惬意,吃得精精神神,于是有了价值取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憧憬,以及对先祖先宗感恩、天地敬畏等理念,创造性地融入饮食行为中。
  岐山人的饮食心理、饮食意识、饮食行为、饮食习惯以及所要达到的伦理道德等,都来自周人的“制礼作乐”,来自于周人的“天人合一”“敬德保民”的理念。可以说,岐山臊子面就是礼乐文化的演化、饮食化、普及化。周人把礼乐文化通过日常饮食行为运用推广到极致,至今人们每每端起臊子面,就有一种亲近感和神圣感,感觉不仅仅是在品尝美味佳肴,更是在品尝文化,是在接受老祖宗惠赐的传世宝珍。世世代代的岐山人,不断传承创新发展,体现着作为周文化传承者的聪明和智慧。《礼记》中记载,一起吃饭时,不要只顾自己尽兴,不要摩拳擦掌抢着吃,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饭撒落在席上,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嚼得啧啧作声,不要把吃剩的鱼肉又放回盘中,不要专据食物,不要当众剔牙等。陪长者吃饭,要站起来敬酒,到长者座位处致拜,待长者辞谢后再回到自己座位等,这些礼仪在岐山农村吃臊子面时表现得十分突出,几乎渗透于一切饮食活动中。但凡臊子面做好后,一个约定俗成的程序,就是将第一碗面恭恭敬敬祭献在祖先牌位前,然后是客人和长者依次食用,体现谦恭礼让以及长者为敬的融洽氛围。凡遇需要开办宴席之事,人们会自觉遵守长者为敬的礼仪,依次入座,各就其位。这些做法无声地规范着人们的饮食行为,表达出一种愿望和期待,充分体现了周文化所具有的“和”“德”“礼”“敬”“让”以及“礼乐文化”中“亲亲”“尊尊”等意蕴。
  与此同时,不断改进提升的精到的加工技艺和考究的操作技术,是使岐山臊子面能够达到相对稳定的质和量的规定性的切实保证。比如,没有岐山肉臊子和岐山醋的绝配,岐山臊子面就很难有其自身特定而鲜明的风味,就很难称其为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不是一般的普通面食,历经数千年千锤百炼,炉火纯青,其中积淀的烹饪技艺和包含的知识智慧,或者说其中的工艺文化十分独特、老到,且代有传人。另外,岐山臊子面加工制作所需的餐具、器物、饮具、锅头灶尾(如“照壁背后”就有“七星灶”)等,都很有讲究和说道。这些都是世世代代的岐山人,不断注入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祈愿、祝福、和气、吉祥、顺畅等意识,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技艺世代赓续、传承、完善、提高的过程,其中就是知识创新工艺创新,体现着作为周文化传承者岐山人的聪明和智慧,以及情感意识的投注。
  岐山臊子面的饮食行为已经实现质的飞跃,成为一面高高飘扬在岐山大地上鲜明靓丽的地标性旗帜,成为一个乡土文化气息浓郁、形象丰满的岐山代名词。一提岐山,就想到臊子面;一提臊子面就想到岐山。岐山就是臊子面,臊子面就是岐山。与此同时,以岐山臊子面为龙头的系列产品有擀面皮、文王锅盔、酥饺、挂面、臊子肉、肘花肉、猪蹄、十大碗、油辣子、食醋、铡面、礼花馍(如寿桃、曲联、奶奶馍)、棋子豆、蜂蜜粽子、醋粉等地方风味名吃和产品。这些都是富含工艺技术和文化元素的饮食产品,它们众星捧月般烘托着岐山臊子面,使之更加绚丽多姿,魅力无穷,大放异彩,为岐山赢得一面面金字招牌,也使得岐山大地更加绚丽多姿,使得岐山人更富有文化自豪感、自信感和骄傲感。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