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我与周公庙重新开放的一段往事
朱玉林

  在每个人的记忆库里,大抵都有一些闪闪发光的珍宝。40多年前,我与周公庙重新开放的一段往事,便像一颗宝石一般,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闪烁着璀璨的光华。
  1982年4月下旬,我当时在岐山县委宣传部负责社会宣传工作。上级通知,新华社的记者要来岐山去周公庙采访,鉴于我前一段写过关于岐山干部群众盼望周公庙开放的舆论动态材料,熟悉情况,部领导安排我接待新华社记者。接受这一任务后,我十分兴奋,放下手头工作,立即去县招待所见新华社来的记者。他姓肖,中等个子,看起来精明能干,互相介绍和简单沟通后,我们就一块坐车去周公庙采访。
  途中,肖记者让我介绍周公庙,我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交流。我先从岐山县是西周王朝肇基之地、周文化发祥地说起,接着告诉肖记者:历史上岐山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铜文明的轴心地位,这里曾经出土了在全国有影响的青铜器、甲骨文和周室宗庙遗址;3000多年前,“凤鸣岐山”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周公庙是1957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周公晚年归隐地,是全国最大的周公纪念遗址,是中华礼乐文化的源头等史实。肖记者听后说,这些历史让他感到很震撼。
  我介绍的情况引起了新华社记者极大的兴趣。他又问起现在是什么状态。我乘兴反映了周公庙占地有900多亩,先是学校占用,1964年陕西省档案馆在这里建设档案库,专门用来存放一些重要档案。多少年来,这一历史文化圣地就这样被封闭了起来,它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因此而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对此,岐山县的干部和群众意见很大,虽然向上面反映过,但一直没有结果。
  正谈着就到了周公庙门前,门口两棵植于唐代的古柏十分显眼。那时的庙周围是砖墙,门是用钢筋焊的,里外能看见的那种简易门。按了门外的电铃,不一会儿,里边走出一位守护的解放军战士,看了记者证和介绍信才让小车开进院内。进门一看,院内野草丛生,30多座古建筑陈旧不堪,有的墙体开裂,一派荒凉的景象,新盖的几排保存档案的库房与庙内古建筑极不协调。
  我陪肖记者从前边的乐楼走过,看了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为纪念周文王和周公演绎八卦而建的八卦亭,我介绍了岐山县是《周易》成书地,周文王从关押地回到西岐,就与周公编著了《周易》一书。往前走,参观了中心建筑周公大殿。周公塑像庄严、肃穆,让人看了肃然起敬。根据史料记载,我讲解了周公在西周历史上的牧野之战、辅佐成王、东征平乱、分封诸侯、营建洛邑和制礼作乐等六大功绩,肖记者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录。
  走出太公殿,前行东北不远处参观了碑亭。该亭下有青石碑十通,为清代、民国修建祠庙的纪事碑,记载着悠悠岁月,述说着曾经的沧桑。转过碑亭,我们去看了姜嫄殿,殿内墙壁上存有清代壁画。据资料记载,姜嫄是黄帝的曾孙,姜嫄的儿子是周部族的祖先,我国农业的始祖——后稷。
  最后,我和肖记者参观了润德泉,让肖记者感到最神奇的是,润德泉那龙口里日夜不息流出水晶一样的泉水,像是向人们讲述着周公的故事。我继续向肖记者介绍,历史上传承至今的周公庙古庙会,是民间纪念周公、传承周文化的一种盛大活动,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中旬,戏剧演出,物资交流,规模宏大,非常热闹,礼拜周公活动以及周文化艺术和民俗产品展演,吸引邻近几个省的人也来逛庙会。肖记者感叹道,周公庙之行让他了解和亲身感受到了周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后,我和肖记者回到县上。我又陪同他去了县文化局和县档案馆了解情况,收集资料。采访结束后,肖记者感到第一手资料比较充足,与部领导谈了感受,交换了意见,就回北京了。过了一个星期后,我接到肖记者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说他写的千年圣地周公庙被长期占用的内参消息新华社已发,让我告诉县上领导。又过了两个多月时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省档案馆的周公庙档案库搬迁,周公庙交由岐山县管理。1983年,县上成立了周公庙文管所。至此,周公庙揭开了新的一页。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