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农耕传统留古风
  陈仓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氏族社会后期,原始农业已萌芽,人们以石器为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历史发展到牛耕时代,每年农历正月一过,就有“二月二,驴上料”一说,表明这个时候,该是把牲口喂肥,乘着“七九、八九,河边看柳”的春暖时节,让“耕牛遍地走”,开始一年的春耕季节。据考古证明,炎帝神农氏当时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就已经教人们“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古代的“耒耜”就是现代的犁,犁铧子的头部是尖的,叫做耜,耜以上弯曲的部分叫做耒。当然,那个时代的耒、耜与现代的犁可能会有一些不同,后人不断对它进行改进,但它是现代犁的原型。神农氏发明新的农业生产工具,而用耒耜这样的生产工具耕种之后,由于技术进步了,效益也提高了,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后来,一代一代的陈仓先民继承了这一农耕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形成了独特的农耕习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在和煦的春风中,在“春燕啄新泥”“早莺争暖树”的氛围中,农人头戴草帽,身穿粗布衣衫,两腿挽起裤子,穿着粗针布鞋,一手扬起长长的鞭子,一手扶着轻巧的木犁,或者吼着秦腔,或者哼着乱弹,间或一声“嗷……嗷……驾!”的吆喝着,他们赶着膘肥体壮的牛马在田野里挥汗耕耘,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春播秋收,祈盼丰年。
  春种秋收,民间有“不懂二十四节气,白把种子撒下地”的俗语,说明节气对耕种的重要性。老百姓在长期实践中提炼而成的农谚对于指导农事活动有着极大的作用。所以,在陈仓,至今流传着非常丰富的民间谚语和耕种习俗。“九尽了种混了”,言春播的繁忙景象;“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夏高山糜,小满探土皮”,说的是到了瓜、豆、糜子等作物的播种时间及出苗时间;“立夏不种夏,种了豌豆收不下”,告诫人们立夏以后再不能种夏田。何时收割?农言又云“小暑见个、大暑见垛”,并提醒人们:“黄七分、收十分,黄十分、收七分。”冬麦何时种,农谚云:“白露高山麦”,说的是白露时节,高山就要开始种麦。
  单说这“白露高山麦”吧。自白露起,西山的百姓就开始了种麦子,至秋分时节,川塬区农民着手种麦子。山地一般以人力“拌种”,平坦处以牛耕或机耕为主。种麦子时候,秋地要用两牛拉的“大犁”或“山地犁”深翻,闲地要用独牛拉的“独犁”浅浅地压籽。种麦子时,有一人在前撒种子,后面跟着赶牛犁地的,再后面有打胡基整修地面的,最后才是套上牲口,拖着一种叫作“耱”的家什有序地“耱地”,亦称“压口”“合缝”。
  种秋粮,就又是一种景象。前面有套牛犁地的,紧跟着有点种子的,而后面就是打胡基的,最后才是“耱地”。
  除了农谚对气候的说道外,关于“水、肥、土、种、密、保、管、工”诸方面,都总结出适应当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指导自己的生产。如:水——水满塘谷满仓,麦不收水不丢;肥——种田不上粪,等于瞎胡弄,要想庄稼旺,粪筐不离膀;土——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
  依照时令节气耕种管护,是保证丰收的基础,同时根据农时,为了祈盼丰年,也形成了一年独特的农耕习俗。
  摘自《陈仓文化丛书》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