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让非遗焕发更多青春活力
罗琴
  近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我省开幕。非遗保护和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笔者认为,当下,非遗文化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年轻一代要勇于从老一辈传承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用新理念、新载体、新形式,呈现鲜活的非遗传承新生态。
  泥塑、剪纸、社火、木版年画、罩金漆器、西府曲子……我市非遗项目众多,它们在百姓生活中活态存续、世代更替,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是我们西府大地民俗风情的生动彰显,是记得住的乡愁。但是,面对个别非遗项目传承人渐少、影响力渐弱、实用性欠佳等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探索,如何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不竭动力,让非遗焕发更多青春活力。
  非遗文化传承要焕发更多青春活力,首先要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数字敦煌”让广大游客在“云”端就可观看精妙绝伦的洞窟壁画;《唐宫夜宴》将传统画卷与AR及数字技术完美结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带给网友们一场无比震撼的视觉盛宴。如今,随着新科技迅猛发展,非遗传承大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术,将非遗文化及其衍生品通过最新的多媒体手段和丰富的互动化场景设置,给大众提供视觉体验新惊喜。比如,近日岐山县正式上线的非遗数字VR展馆,实现了非遗展馆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延伸,让群众动动手指,就可足不出户感受非遗魅力。
  其次要创新打造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既不能孤芳自赏,也不适合“养在深闺”,让创意引领非遗创造性地转化,与时代同频,与市场接轨。这就需要具有新思想的传承人结合当下大众需求,推出一系列可爱、可观、可用的产品,点亮生活。如3D皮影小夜灯、竹编咖啡杯、布堆画元素眼罩、马勺脸谱钥匙扣等等,这些非遗文创产品既美观实用,又兼具收藏性,深受众多年轻人喜爱。让年轻人把更多的“非遗”带回家,也把绵长的文化意蕴送到更远的地方,非遗才会更“年轻”。
  最后,还要不断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传播效果是非遗传承恒久不变的话题,不论是非遗项目展演,还是非遗产品销售,都需要更加广阔的平台,要合理运用线上与线下联动,重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格局。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也需要加强各地非遗交流与传播,持续推动非遗项目传习所、研学、进社区、进学校等讲授教学,讲好非遗传承故事,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事业,增强传承后劲。
  非遗文化传承始终是正在进行时,只有不断提高非遗创新水平,鼓励年轻群体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为传统艺术进行再诠释和焕新,才能让非遗文化传承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绽放更加绚丽的非遗之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