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秦始皇到底姓什么
陈思源
    1981年出土于眉县青化乡油坊堡村的“王作仲姜鼎”

    鼎内壁铭文“王作仲姜宝鼎”

  秦始皇究竟应叫“嬴政”还是“赵正”?在历史古装剧风靡的当下,很多人在面对这个似乎显而易见的提问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嬴政”,他的儿子们也被理所当然地叫作“嬴扶苏”和“嬴胡亥”,而事实却出乎许多人的预料,秦始皇的本名,其实应该是“赵正”。
  或许很多人会感到不解:明明根据史书记载,秦就是嬴姓之国,怎么能跟“赵”牵扯上关系呢?这其实就要说到周秦时独有的“姓氏制度”了。
  姓氏在中国,最早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最著名的就是出生于我们宝鸡的炎帝神农氏,从那时起直到秦代,“姓”和“氏”,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存在。根据汉代《说文解字》中对“姓”的解释,“姓,人所生也”,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对此的解读是:在早期,“姓”是从生母那里传承下来的,比如炎帝为姜姓,可推知其母姓姜,舜为姚姓,可推知其母姓姚。简单地说,就是“从母姓”。
  而“氏”却不同,早期的“氏”,是从属于“姓”的。这就好比曾经一个姓姜的小部族,随着发展人口越来越多,许多人已经不再在一处生活,虽然都还是姜姓母亲的后代,可彼此之间也有所差异,这时候他们内部就开始为自己取一些“氏”,用在同姓族人间区别彼此。例如,孔子的姓其实是“子”,“孔”是他的氏,当时同为子姓的还有宋国王室,他们则以“宋”为氏。
  那么“姓”和“氏”既然不是同一个东西,究竟何时该用“姓”、何时该用“氏”呢?如果简单一点概括,那么就是女子用姓,男子称氏;如果往深一层解读,那么“姓”往往代表血缘关系,而“氏”则代表使用者的地位或处境。大家耳熟能详的“烽火戏诸侯”故事中的褒姒,其实就是一位姒姓女子,褒也并非她的名字,而是表示她出生于褒国,所以“褒姒”的含义其实是一位出生于褒国的姒姓女子。类似的例子还有,1981年出土于眉县青化乡油坊堡村的“王作仲姜鼎”,其实是当时的周王送给一位姜姓、在家里排行第二的女子的鼎。后来秦代著名的“孟姜女”,也是一个姜姓的家中长女。所以,在周秦时代,姓是用来称呼女子的,女子的姓也往往是从母亲那里传承下来的。因此也就能够解答,为什么秦始皇不该被称作“嬴政”了,这就好像称呼秦始皇为“嬴姑娘”,显然是不合当时的常理的。同样的,周武王发无论是在《逸周书》还是《左传》中,都从未被称呼为“姬发”,这些将姓氏糅杂在一起的称呼,很明显是后来人不懂当时历史才出现的叫法。
  如果说“姓”的本质是血缘关系的传承,那么“氏”就随意得多,比如著名的诗人屈原,他是楚国王室,所以为芈姓,因为祖上受封于屈地,所以用屈为氏。商鞅也是因为被秦孝公封了商地做封地,所以用商为氏。氏的来源可以是官职、封地,甚至是祖先的名字。姓是先天就有,无法变更,氏则比较灵活,可以改变;姓由女子从母亲一方传给自己的女儿,氏则由男子从父亲一方传给自己的儿子。
  到这里,周秦的姓氏区别,其实已经基本说清了。而周代人利用姓氏,建立了一套“姓氏制度”,作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一环,用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姓氏制度”看起来很高深,但其实是围绕着“姓”,进一步巩固血缘关系促成的一种纽带。主要的内容就是两个部分,其一是“同姓不婚”,其二是同姓相亲。
  “同姓不婚”很好理解,其实就是同姓的男女不可以结婚。《左传》中有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有些人认为这句话是指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近亲结婚会给后代造成不良影响,也有观点认为古人只是认为同姓结婚无法壮大部族,但无论哪种观点,都无法否认这种婚姻制度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合理性,降低了遗传病的概率,这个认知已经超越西方许多坚持家族内部通婚保持“血统纯洁性”的观念。
  而同姓相亲,则是指同一姓的不同分支,要凡事优先以同姓国考虑。比如曾与秦国有“秦晋之好”被传为美谈的晋国,在秦国攻打与晋国同为姬姓的滑国后,也立刻与秦国开战,可见在当时人眼中,姓所代表的血缘关系是超越利益的。
  自战国开始,氏的大量出现逐渐威胁了姓的地位,一直到两汉时期,姓氏逐渐不分彼此,完成了融合,但姓氏制度中例如“同姓不婚”的内容还是保留了下来,直到明清的律法中还可以见到。
  而回到开始的问题,秦始皇为嬴姓赵氏,他的氏并非从父亲秦异人那里传来,而是因为母亲是赵国人,自己也出生在赵国,所以以赵为氏。而他的名,原本史书记载为“政”,但由于近年来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赵正书》的发现,也引发了一些新的探讨。“正”与“政”在古书中只是写法不同,并没有如今字义的区别,《赵正书》中一改《史记》的记载,提出胡亥是秦始皇亲自选择的继承人,而非《史记》中的赵高与李斯矫诏拥立,一些学者从赵正、扶苏、胡亥三人的起名方式中也寻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这三人中赵正和胡亥的起名方式相同,都是母亲的姓作氏(胡亥为胡氏)、出生月份为名(正月和亥月),或许胡亥从一出生就是被秦始皇视作继承人加以培养。但这一切都有待更多史料的发掘和探讨,由此也可以看出,姓氏制度在许多历史研究方面也还有着更多有利于后世的部分,我们从祖先那里传承来的姓氏,还有着许多神秘的故事等待我们去追寻。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