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非遗保护应多一些烟火气
晓燕
  探寻宝鸡的非遗味道,就是造访这里的烟火人间。宝鸡的非遗美食有臊子面、锅盔、鹿糕馍等,这些美食在关中大地上传承了数千年,还有各种民间手工艺品、各种娱乐项目等。其实,非遗涉及人们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它们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包含了过去的生活方式、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及人们心中向往的生活蓝图,既有生活意趣,也有令人神往的乡愁。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重视,我市这些年一直在加大力度强调非遗文化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将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联系起来等方法,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推动了西府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稳定、健康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也必然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努力实现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弘扬,离不开群众参与性广的文化活动。“非遗”并不是故纸堆里的“遗老”,而是穿越古今的“潮人”,应当具备更多烟火气、市井味。“非遗”保护传承,应在“人间烟火”中与时俱进,才能构建更加立体而宽阔的生长空间。
  非遗文化能为群众文化活动增添活力和动力。始于周秦、盛于汉唐的眉县威风战鼓,几千年来根植关中大地,是“击节而歌”的遗迹,它的精神内涵是剽悍威武、粗犷豪壮的。如今,威风战鼓在我市很多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开场表演,部分地方在逢年过节走村串巷的文娱活动中,也会敲起铿锵的战鼓,威风战鼓甚至还受邀赴北京的社区及首都机场进行演出。还有各县区的社火、舞狮、排灯会、西山酒歌等,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非遗文化,给城乡人们的生活带去不少独特的家乡味道。
  非遗文化能够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非遗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非遗在发展的过程中注入了新鲜血液,它最终的归宿不只是博物馆,更多的是走向火热的市场和生活。我市各县区浓墨重彩打造的各种“非遗传习所”,是手工作坊也是乡村旅游景点,乡村里有绝活、手艺的能人聚在一起,不仅把各式各样的产品“亮”出来,而且能现场与游人交流、售卖,他们自信地在镜头前亮出各种非遗手艺,在互联网上接单,与四面八方的客户沟通交流,不仅让西府手工绝活走出乡村,走向全国,而且能够让非遗产品活跃在人们的烟火生活中,这样的保护和传承才有生命力,未来发展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广阔。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