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老家那棵百年土槐
◎孙杰
  我的老家在关中平原上一个叫作“半个城”的村子。村南路口有一棵胸径约一米,足有上百年树龄的土槐。土槐虽曾遭大火侵袭,但最终还是顽强地成活下来,至今枝繁叶茂。
  之所以说有上百年,是因为我的祖父在世时曾说过,这棵土槐树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存活多年,而我的祖父如果在世,今年也有103岁了。
  土槐树的故事已是老生常谈。大概关中的每一个村落都会流传一个关于祖上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过来的传说。不知道从哪朝哪代开始,关中平原上的绝大多数村子,都会选择在通向村外的大路口种下一棵土槐树,用来记住自己的根。
  上世纪80年代前,总有落户在陕西的河南人挑着剃头担子到村口,卸下肩上的长条矮凳,将剃头摊设在老槐树下。祖父会花上一锅烟的工夫让剃头匠给自己剃个光头。后来,或许是剃头匠已经年迈不在人世,又或许是兴起来的时髦理发店代替了流动的剃头摊,土槐树下不再出现操着河南口音的剃头匠的佝偻身影。没了剃头匠,祖父又不愿意去理发店,于是,在土槐树下,祖母就饶有兴趣地充当起了祖父的剃头匠。每次剃头时,祖母都会从腰间解下自己的围裙围在祖父肩上,左手扶住花白的脑袋,右手握着剃刀从前往后一道一道地刮,直到给祖父刮出一个满意的“光葫芦”为止。
  等到子孙逐渐长大成人,祖父母也渐入老境,他们经常会站在土槐树下朝南眺望。祖父一只手托着半米长的老烟锅在前,祖母扶着槐树身子在后,用另一只手作伞状,搭在浑浊的眼目上,一遍遍地向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的身影叮嘱和招手。不论是晨曦还是余晖,在两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身上掩映出了古铜色,如同两尊古老的塑像,多年来,这样的情景一直萦绕在我的记忆中。
  土槐树见证了村子人口的不断繁衍和门户增多。解放前,祖母骑着蹩脚瘦弱的毛驴,跟在祖父后面嫁进这个村子的时候,就是从土槐树下经过。至今,村子里娶媳嫁女,村民都会提前在土槐树下等候,热热闹闹地将新人娶进村或者送出村。
  有生就有死。村里人基本都是同宗同族,共属一个先人,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大集体,活着的时候,挨家挨户或者门对门或者背靠背地住着,死了还是要挨在一起埋着,如同一根瓜蔓上结出无数的瓜一样,在公坟里又形成了新的“村落”。那些年,“半个城”的每一位去世亡人的棺木,无一例外都要被几个精壮劳力抬着从这棵土槐树下的三岔路口经过,去四五里路远的公坟,最终长眠在那里。一众孝子贤孙扶着棺木发出悠长的哭腔,总会久久地回荡在土槐树下。
  每次回到老家,我都会绕到土槐树下,久久地驻足仰视,回忆村里已经远去的背影,有年老的,也有年轻的。这棵苍老的土槐树经历了上百年的世事沧桑,阅尽了“半个城”的人事纷争后,依然像一位坚强的老人,竭力挺直腰板伫立在村口的官道旁,经受着四季交替、花开花落,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