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金台区蟠龙镇塔寺头村村民:
收藏上千农耕老物件
本报记者罗琴

  竹篓、陶罐、纺车……满满的一屋子老物件,不仅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更承载着满满的乡愁。前不久,记者在金台区蟠龙镇塔寺头村村民刘刚的收藏间里,看到了上千件各式各样的农耕老物件。
  今年45岁的收藏者刘刚,是土生土长的西府人。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常常看到父亲刘志忠把从外面买回来或是捡回来的老物件放在家中,他很是疑惑,“别人都不要了,咱们还要这些乱七八糟的旧东西干啥?”面对刘刚的不解,刘志忠耐心地说:“这些都是咱们社会发展留下的宝贝,可以让我们留存对农耕文化的记忆。”耳濡目染,刘刚也渐渐喜爱上了对农耕老物件的收藏。
  “朋友们都知道我爱这些东西,经常给我提供线索。”刘刚说,邻村的老物件,或是城中村拆迁时遗留下来的废旧老物件,他都视为珍宝,并花钱买回来。
  在刘刚看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一朵绽放的艳丽之花,它们植根于乡间。西府深厚的农耕文化,也滋养着一代代村民的精神家园。刘刚说:“现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在钢筋水泥的坚硬冷酷下,还深藏着农耕文明的温暖和柔情,人们期盼回归,就是想要找寻那种最原始的质朴情怀。”
  “这独轮车是上世纪50年代的,用这个干活能省劲儿,女同志都能推200斤粮食呢;煤油灯,以前没通电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用这个照明;织布机看起来笨重一些,但过去人们男耕女织,大家身上穿的、床上铺的都得靠它来完成,我们也能看到过去劳动人民的智慧、辛劳、勤奋……”说起这些老物件的功能,刘刚娓娓道来。
  在这些老物件里,有一张小方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张炕桌距今已有上百年了,桌面的漆也快掉光了。”刘刚指着小方桌说,这是从一个教书先生家淘来的,四面雕花精致,摆放在炕上或者地上都可以,绝对登得上大雅之堂,是以前讲究的农家人放在炕上的物件。
  近年来,乘着文旅融合的东风,刘刚在村子里开办了首个农家乐,并把父亲和他收藏的大部分老物件搬到了农家乐里面。“客人们来品尝美食的同时,就能参观这些老物件,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刘刚说,现在父亲年纪大了,不太方便外出收藏,但老人经常像爱孩子一样在收藏间里抚摸这些老物件。“有些客人参观的时候,不知道老物件的名字,父亲就充当起了讲解员,认真讲给他们听。”
  谈到今后的设想,刘刚表示,“我收藏的初心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看到这些能忆苦思甜,唤醒大家尤其是都市人逐渐消失的乡村记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我们父辈过去的生活,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从而共同建设我们的幸福家园。”刘刚说,不论到何时,他收藏农耕老物件的热忱和初心都不会变,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记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留住我们的根脉!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